书中的神是什么?

今天是解读《与神对话》图书第一期,所以先简单解释一下书中的神是什么。

往大了说,神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万物。

从跟我们更息息相关角度去理解,神就是三位一体的你,也就是你的灵魂、精神和身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就是宇宙,外在一切都是你创造的。

书中的神说在它这个神之上,还有包含了它的存在,只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结合最近刘丰老师的多维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个神也就是四维的你(神),当然还存在N趋于无穷大维度的神存在,“与神对话”也就是四维的那个你跟三维的这个你对话。但是它比你多了一维(时间变成变量),所以它对于你来讲已经是一种无限的存在了。

这跟巴夏通过岱罗传导信息是类似的,巴夏自称自己是来自四次元(四维)星球爱莎莎尼的外星人,并且自称自己类似于“未来”的岱罗。而书中的神没有特别的指向,因为这本书是你的神(四维的你)在和你对话,通过作者,通过这本书。这个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明确了。

按照巴夏的说法这本书“是我们星球上集体意识尽可能清晰地回答自己的产物,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



今天的主题分为三块阐述

第一,神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是什么?

第二,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来自神的?



神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是什么?

《与神对话》一开始就给我们介绍了神与我们沟通的四种工具:感受、思维、经验、话语

接着详细讲解一下神与我们沟通的这四种工具,把这四种工具理解了,将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其他内容。



什么是经验?

首先经验是动词,不是名词,它不是指我们过往的经验、教训,而是指体验。

什么是体验呢?是指我们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感知。我们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感知在佛家里面分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指对外在的感知,“意”是指对内在的感知,比如对我们的感受和思维的感知。

书中称经验是最得力的信使,是因为经验相对比较客观,它只是对内在和外在的客观反应(当然也会出错,比如某些错觉)。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验,比如说视觉。所谓视觉是指光照射到物体表面,物体吸收了大部分波长的光,只反射(或透过)部分波长的光,再进入到我们的视网膜,由视网膜把光翻译成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就是所谓的视觉。

所以本质上外在究竟是什么是没有办法真的客观反应的,只要翻译程序不同,我们看到的画面就会不同。比如色盲的人、动物看到的世界是和我们不同的。



什么是话语?

文中的话语不只是听到的话语,也包括了文字。广义上可以把它理解为表达,所有对于想法的表达都可以归类为话语,比如音乐、画画等等。

不管是文字还是话语,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含义的代表,文字是用图像代表,话语是用声音代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交流工具,因为它只是代表而已。经验是对内在和外在相对客观的感知,而话语只是对这种感知的代表。

当我们用话语交流的时候,其实已经经过了两次代表,或者说两次扭曲。

第一次是对方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我们无法用语言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只是我们想法的代表。

第二次是我们接收和理解对方话语的过程,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话语,因为我们只能基于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过去的教训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而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教训是不同的。

如果对方表达的话语不是他直接经验的,而是听别人说的,这里就可能又扭曲了好多次了。

所以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交流工具。

当然话语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性,我们可以通过语音和文字传播自己的想法,传播给无穷多的人,但是经验、感受、思维却不具备这种传播性。



什么是感受?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书中给了明确的定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它的同义词是感觉。感受是指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是喜悦,是悲伤,是兴奋,是失落等等。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那什么是灵魂呢?

灵魂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高我,简单的理解就是最好的那个我,站在山顶上全知全能的那个我,相对我们的三次元它是无限的,无形无相,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你的灵魂是全知全能的,它知道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你的灵魂有一个渴望,就是指引你用你的有限去体验你的无限的本质身份。但它不会强制你去做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是无限的,你来地球的目的就来体验你的无限。如果它强制你去做什么,恰恰限制了你的无限,违背了它的初衷,也违背了你的初衷,因为你们是一体的。

所以灵魂用感受与我们交流,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听或者不听。



什么是思维?

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对这里的思维的理解很容易让我们困惑。

因为我们一般认为的思维是指我们思考问题的某种特定模式,比如逻辑思维,感性思维,比如评价某人思维缜密或者思维发散等等。

但是这里的思维不是这个意思,英文版原著叫thought,也就是想法或者思考的意思。其实思维应该是指想法或者思考,在文中也有非常多的印证,只有解释为想法或者思考才能解释得通,当然也有部分地方比较难解释(暂时先放一放)。

在《与神对话》图书第4页神第一次提到思维的时候,下方有一个补充,就是“在用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通常使用形象和图像”。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一般是用画面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展现的?然后我们再用话语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把思维理解为想法或者思考。

包括我们的想象,也是这里指的思维的一部分。

在此我们先对这四个交流工具进行简单的概念的把握,随着对图书的深入,我们会更加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它们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内外来分的话,话语是外在世界的交流工具,感受和思维是内在世界的交流工具,经验包括内外,它只是客观反映内外世界,可以说它是内外世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对内在感受和思维的感知,才能翻译为外在世界的话语和行动,只有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包括话语),才能产生相应的感受和思维。

从三位一体的角度理解,感受属于灵魂,思维属于精神,行动(包括话语)属于身体。




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来自神的?

接着我们探讨下一个问题。书中提到,这四者只是神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交流的方法,所以并非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思维、所有的经验和所有的话语都来自于神。

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的信息永远是你的最高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最清晰的话语就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

这里的真相不是指外在事物的客观反映,英文版原著的用词是“truth”,是指真理。

什么是清晰呢?也就是表述地非常明白,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这点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不同的思想体系,不管是科学,佛家,道家,基督教等等,它们的用语是不同的,思考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你如果用自己这套思想体系去衡量别人的思想,是无法比较出真理的。

其实衡量话语里面是否包含了真理,就是看它是否逻辑严密,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我们求真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问题,回答问题,直到没有问题为止。

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做实验验证,在不断地推翻前人的结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最典型的就比如力学,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现在的量子物理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翻前人的结论发展起来的。

这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如果是要追求解释真理的理论,那么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思想的时候就要不断地问为什么,直到没有为什么为止,不能人云亦云。当然检验真理靠的是实践,这个是没有错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最清晰的话语也仅仅是包含了真理的话语而已,并非真理本身,真理是要靠我们自己悟的,当然我们可以借助话语这个工具。



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爱很难用语言解释,但是可以用心去感受。

我试着解释一下,这里的爱是指绝对的爱,而不是相对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爱。

爱是容纳了所有感受的感受,就好比白光是包含了所有光谱的光。

所以爱也代表了容纳,或者说对一切的接受,或者说视一切为爱。

所以爱就是最美好的感受,也就是来自神的感受。

书中对于爱的描述是: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希望这些解释能让你对于爱有更清晰的理解。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有疑惑,欢乐应该是描述感受的,怎么会在这里使用呢?

所以这里是指我们因为欢乐的感受而引发的思维(想法),是最高级的思维(想法),也就是来自神的思维(想法)。

结合我们的现实来理解就是因为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兴奋而有产生某种想法,去做某件事情,恰恰是符合我们最高利益的,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高我对我们的指引。而出于害怕、恐惧而去做某件事情,则反之。

这就和巴夏说的跟随兴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是一样的。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兴奋而产生的思维(想法),它是最高级的思维(想法),也就是符合我们最高利益的思维(想法),也就是来自神的思维(想法),或者说来自灵魂(高我)的指引。

关于跟随兴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背后的原理,以后会专门讲解,迫不及待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巴夏的视频。

好,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神与我们沟通的四种工具,希望对你理解《与神对话》有所帮助。

与神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2006)

上映日期:2006-10-27片长:109分钟

主演:Ingrid Boulting 亨利·科泽尼 Crystal 

导演:Stephen Deutsch 编剧:Eric DelaBarre/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Neale Donald Wal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