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传记经典《莫洛赫》与《太阳》:希特勒只是有病,昭和天皇却像臭虫

@笑独行[编评]



笑独行按: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为享有塔科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 )接班人美誉的新生代大师级导演,其“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第一部为《莫洛赫》(Molokh, 1999),第二部为《金牛座》(Telets, 2001),第三部为《太阳》(Solntse,2005)。其中《金牛座》系演绎列宁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在下2009年8月(含)以前未能得见。



【《莫洛赫》笑独行解题】

《莫洛赫》(Molokh, or Moloch, or Moolok, or Molokh: A Demon in the Shape of Man,摩罗神、狂魔希特勒,俄罗斯、德国、日本、意大利、法国,1999)

二战风云人物传记经典。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第一部。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二战传记片。1942年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幽暗、阴冷、寂静的要塞城堡,希特勒及其助手的假日沙龙生活以及希特勒与爱娃的变态爱欲关系。狂魔本是病夫,狂魔也是艺术家。舞台剧式的滑稽剧,古怪、沉闷的冷幽默。叶莲娜·鲁法诺娃(Yelena Rufanova)、列奥尼德·莫兹格沃伊(Leonid Mozgovoy)、列奥尼德·索科尔(Leonid Sokol)、叶莲娜·斯皮里多诺娃(Yelena Spiridonova)、弗拉基米尔·勃格丹诺夫(Vladimir Bogdanov)等主演。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笑独行补注:“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第二部为《金牛座》(Telets, 2001),第三部为《太阳》(Solntse,2005)。该影片其实只是希特勒非公众场合形象的一个特写。影片中女一号主演有全裸体操表演。IMDb该影片评分为6.6分。



【《莫洛赫》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莫洛赫》影友评论二篇(则)】

《莫洛赫》:影像中的狂魔

作者:阿树树

www.mtime.com 发布于:2007-08-17 13:31



1.“Moloch:莫洛克神。因需儿童作为献祭品而被人喻为需要牺牲人命的恐怖事物。”

片名即明确指出,影片是把希特勒当作恶魔来描写的。

2.与其说是描写希特勒,不如说导演在描绘一个人间的魔王,影片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利用种种技法塑造阴暗恐怖的氛围。总结大约有以下几点:

a.布景,室内呈现阴森古堡的氛围,室外云雾缭绕,有神秘感;

b.影像,以暗色调为主,几乎没有明朗的场景,并有多出广角镜头使人物变形,或拉长,或倾斜;

c.声效,人物对话时断时续,有压抑感,更辅以夸张的旁人巨大笑声,在室内形成放大的回音效果,让人不寒而栗。

3.剧情方面,由于对话不连贯,主要是通过细节突出人物个性,比如希特勒和别人握手后即要拿出手绢擦一擦,或者是装作不知道有奥斯维辛这处地方。

导演的艺术风格贯彻了整部影片。即使如以上两处有戏剧冲突的地方,几乎也被吞没在影片整体的阴森诡异之中。总之,这是某种俄罗斯式的诗电影,而不是剧情片。辅以《俄罗斯方舟》来看,就能明白,导演对影像效果的追求是超越一切的。



《摩罗神》:希特勒的私生活

作者:aidser(深圳)

www.douban.com 2008-10-17 22:34:57   



  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个艺术家,他爱好古典音乐,爱好绘画,他是一个在高度近视中生存的人,整个世界都在模糊的视线中,在专政及统一思想上,他害怕那纪录片中的精简的红军。  

  爱娃和希特勒1929年便认识,瑞芬苏单也是其中的一个,希特勒很害怕有无数个他,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只有一个他是最骄傲的,在感情生活上,他像莫扎特那样生活着,就像指挥着他那混沌的军队。(笑独行编订)



【《太阳》笑独行解题】

《太阳》(Solntse, or Солнце, or Il Sole, or Le Soleil, or The Sun,日之丸、苏古诺夫之太阳,俄罗斯、意大利、瑞士、法国,2005)

二战风云人物传记经典。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ksandr Sokurov)代表作,“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终结篇。日本昭和天皇裕仁(1901-1989)二战传记片。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躲在阴暗、简陋、陈旧、复杂的地堡里惶惶不可终日的末路日本天皇:狭隘自私兼色厉内荏,相貌丑陋且有口臭以及诸多怪癖,胆小如鼠又妄自尊大,自命高贵又不知廉耻……总之,像臭虫一样令人生厌。舞台剧式的滑稽剧,沉闷而不乏趣味的冷幽默。尾形一成、罗伯特·道森(Robert Dawson)、桃井薰、佐野史郎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法国《电影手册》2006年度十佳电影。“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第一部为《莫洛赫》(Molokh, 1999),第二部为《金牛座》(Telets,2001)。史载日本在裕仁登基(1926年)后即渐次走上殖民主义、对外扩张和军国主义的道路,终至全面侵华、与德意结盟、发动太平洋战争……战后,苏、中、英、澳、新西兰等国要求严惩裕仁并建议经公审后绞死,但实际执掌日本军政大权的麦克阿瑟将军却出于对美国远东利益的考虑,决定对裕仁免予战争责任起诉。该影片在日本为禁片。IMDb该影片评分为7.4分。



【《太阳》DVD影碟与海报】






【《太阳》影友评论二篇】

《太阳》:既没有讨好同胞,也不须迎合华人

作者:肥力(香港)

www.douban.com 2006-10-22 14:30:09   



一个改编历史的故事

  且看按正史整理的时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28日:美军开始在东京附近登陆

  1945年8月30日:麦克阿瑟乘坐的飞机,在东京附近的厚木机场降落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在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Missouri)上签署降书

  1945年9月8日:麦克阿瑟正式停驻东京,住在美国驻日本大使馆

  1945年9月27日:麦克阿瑟与裕仁首次会面

  可见日本投降、美军占领,以及将军和天皇的会面,并非如电影导引的,都是在同一天里发生的事。而电影里的阁议可以说是处理投降后尚未平息的争议,或事后「检讨」,未必一定讨论是否投降。将史事像传统戏剧般,压缩在一天发生处理,可以看成故意藉短时间内的起伏,加添电影叙事的兴味。

  或者将史事按实按日铺陈,并非苏古诺夫摄制独裁者,或大权在握者(如果你认为裕仁还是宪法下的君主,或只是「最后的点头同意者」的话)四部曲的主要原意——1999年的《摩洛神》(Moloch),讲的是势力下滑前一刻的希特勒;2000年的《金牛座》(Taurus),讲的是余下寿命不长的列宁——顺境之末既说过,死前也说过,这回不妨说一个大权在握的人,失败后怎么办怎么想。

  裕仁的国家确是失败了。仗打不下去,按敌人的呼吁喊停,活着的军人徒有双手兵器也无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首都除了皇宫以外,几全成废墟,未死的敌人还住进首都,敌人的将军开始当裕仁的「太上皇」,裕仁好些祖先也曾遇过相近的场面。如果战胜才为成功,那裕仁于此时,并不成功,而这个不成功的君王没有因此自惩自尽,却活下来等待未可知的命运。而「不成功」和「未可知」,也是后来历史记载的一小部分。裕仁后来又活了44年。电影改动了历史,但却没将之颠覆,或变成幻想为主的「历史」故事。

 

裕仁和天皇

  香港观众看这电影时,比较留意饰演裕仁的尾形一生。毕竟,前一年(2005年)他们当中不少人曾看过他担当主角的《东尼泷谷》(市川准,2004),尾形在两部片都饰演中年汉,同样有点落魄。但更吸引观众目光的是,那张似语不语,不时开合的嘴。说那张嘴像金鱼者有之,说那张嘴破坏君王形象也有之,说那张嘴把裕仁变成类傻瓜(再联想到他的父亲,大正天皇嘉仁?)亦有之。

  这些解读有理可循,而我想,除可以刚才提过的三种说法解释外,那张不时开合的嘴,其实连上一些无法可说,或不能说的话。裕仁虽为天皇,但仍为凡人,外表也似一个守成之君,有些想法他未必能用言语表达,也有些话,碍于身份或风险,他未敢说出来。他否认社会给他建立的神祗地位,内侍多次否定;如他再说另一些不合大家期望的话,又会如何?

  身份有时方便了自己,但有时也会阻碍自己,无法实时如愿以偿。按照正史,投降后约四个半月,即1946年元旦,裕仁发表《人间宣言》,天皇那时才正式把自己定位为人。

  香港观众也见到银幕上的天皇,举止笨拙,没有承认自己发动战争的责任,或及时向将军认错——后二者大抵源于我们对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和想法。如果在宫中生活历年,以前并没遇过太多太大的变故,按照通俗智慧,天皇如富家子女般有些令平民发噱的动作,不足为奇。而电影既是导演一篇基于当时历史,谈论大权在握者在某些处境时表现的影像文章的话,导演未必须特意设计一些场面配合观众对历史的看法,或讨好观众,正如电影里的事情,并不如正史般要在数星期内发生。

  

俄国与日本   

  其实苏古诺夫身处的社会,也可以导引他藉电影令天皇认错:日本帝国是希特勒的盟友,苏联跟纳粹德国打了一场近四年的仗;而日本帝国打败俄国后(1904-5),又想打败苏联(1939),但结果大败而回;后来,苏联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对日本宣战。但既有这些历史背景,观众仍然看到的是个人——尽管是历史里较吃重的角色——面对某些处境时,如何处理,而非评论一己历史功过。

  未知是否巧合,片中某些场面却跟俄国连上边:裕仁案上的拿破仑、达尔文和林肯像,或照片簿里的白人明星相片,暗合日本帝国时代「脱亚入欧」的呼召;那跟俄国皇族着意与欧洲靠近(如并非四部曲的前作,《俄国方舟》(Russian Ark, 2002)所示的想法,有点类同。

  然则来自主角想靠近世界的人,未必知道主角的想法。片里的美国大兵和随军记者,或只识太阳旗,或见过持枪进攻的日本兵,或仍带着胜利的事实和喜悦,而辨不出敌人要为之牺牲的天皇,只当他是个滑稽的主人。而大兵首脑之一的将军,与天皇见面的时间较长,也有多点机会了解对方,但仍未及完全知道和了解对方所想。

  

  废墟的影子渐渐消失,观众该准备问第四组问题:下一个大权在握者会是谁?他/她又会面对怎样的处境?



《太阳》:太阳之色

作者:帷幕(南京)

www.douban.com 2008-06-08 22:40:43   



  房间门口,闻知已久日不见的太子正等待觐见,裕仁兴奋得拉着皇后的手走去,却在问询宫内总管,关于自己发表《人间宣言》后负责的播音员状况时,得知其已刨腹自尽。惊愕不已,接下来当他再问到有无阻止时,回答竟是带有肯定语气的“没有”!他一语不发,面部颤抖。皇后在同样的惊讶后带着他离开房间……

  影片在如此情形下结束。这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太阳》的结尾,也是他二十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的结尾之作。(前两部分别是描写列宁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金牛座》与讲希特勒的《摩罗神》)影片通过描写裕仁天皇,在1945年日本战败时的生活片段试图探讨一个统治者真实的内心。全片画面灰暗,扭曲。由裕仁在战时掩体中的生活片段开始,到他拜会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后发表《人间宣言》,称天皇是人而不是神结束。天皇自古在日本都被认为是现世的活人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本片无论是导演意图还是演员表演,都似乎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对于裕仁自己来说,神的名号是如此的沉重,由神到人是艰难的,却也是一瞬间的必然。片中裕仁在战败末日前的惶恐,对自己可能受到的审判的潜在逃避,还有自身对于家庭生活的渴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好象生活切片般浓缩放映在我们面前,无可逃避。

  影片中的一些“切片”很有意思,首先是裕仁的梦:美军轰炸下的东京一片火海,而飞行中的振翅“大鱼”扔下了一枚枚“鱼弹”的画面扭曲变形,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的攻击变成了躲在掩体中的日神之子的幻境。这里说一下,历史上的裕仁不仅是一个发动战争的统治者,一位据称万世一系血统的继承者,同样还是一位优秀的海洋生物研究者。可以从片中他的业余研究看出的对自身爱好的痴迷,哪怕在战争失败的情形下……

  当他与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会面时,紧张,彷徨甚至有些无助,因为他是战败者。他会多种语言,甚至中文。但当他试图用带口音的流利英语与胜利者对话时,却被一旁的日裔美军翻译恳求用母语作答,这只是为了保卫他那可怜的荣誉吗?可笑!看来这尊活神做的真是无奈,无奈到在判断生死的关头还要被拿出来摆正位置。这是用自由换来的,怪不得在两人见面后,麦克阿瑟说出在他看来他像个孩子。一个木偶罢了,但却是一个发动了战争机器,脚踏千万人鲜血的木偶。毕竟影片中导演处理的太人性化了,仿佛是放大镜下的个体真实解剖,真实地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当初此片在参加柏林电影节时,就有人评价其历史观幼稚。但真实毕竟是重要的,只有拂去重重复盖在其上历史尘埃,观者才不会同样被历史尘埃埋没,哪怕这只是轻轻的尝试。

  最后再说说导演本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被喻为俄罗斯新生的大师,塔可夫斯基的接班人。他的作品一向特别,希腊神话般的《母与子》《父与子》再到先锋另类的《俄罗斯方舟》(全片在圣彼的堡东宫中一气呵成,拥有号称影史上最长的长镜头,串起了俄国从十七到二十世纪的宫廷,艺术,人文等历史,洋洋大观却又极其考验观影者的忍耐力,是一次难得的先锋试验)。直到近作《太阳》,每一部都是如此特别与震撼。这里不得不提他的摄影风格,因为据说采用了特别技术,画面在前进中不时出现光学式的扭曲变形,如梦境般,又有一丝的不真实和神秘。一句话,他的电影是一场审视人类心境的诗歌浅咏。本片与阿伦雷乃得新片《心》并列当选为2006年度《电影手册》十大佳片之首,在日本的上映日期却遥遥无期。

  太阳早已落下,可留下一片灿辉映红天际,久久不散!



(2008年12月编评,原题《希特勒只是有病,昭和天皇却像臭虫——推荐俄罗斯导演的二战传记经典<莫洛赫>与<太阳>》,2019年2月订补)



【希特勒只是有病,昭和天皇却像臭虫——推荐俄罗斯导演的二战传记经典《莫洛赫》与《太阳》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08-12-19 14:27:31】阅读(513)

摩罗神Молох(1999)

又名:帝国毁灭 / 狂魔希特勒 / Molokh / Moloch / 莫洛赫

上映日期:1999-10-13片长:108分钟

主演:耶莲娜·鲁法诺娃 Leonid Mozgovoy Leoni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编剧:Marina Koreneva/Yuri Arab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