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03

十分钟:导演说(转)

剧情简介:1994年,罗马,萨拉热窝。同一个十分钟里的两种生命状态。
导演:阿枚德·伊马莫维奇(Ahmed Imamovic)
制片:Refresh Productions(波黑)
片长:10分钟
出品时间:2002年
获奖记录:
2002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短片
腾出你日子里的一个短暂时刻,作个简单的想象:在地球另一端的某些人,此时正在做什么?《十分钟》的出发点就是这个。罗马和萨拉热窝之间隔了亚得里亚海,只有五百多公里的距离。但那几百公里之遥的两地,在《十分钟》里却呈现出时空转换后的天壤之别。
在罗马游玩的日本旅客偶尔转进一家照相馆,老板答应在十分钟内就给洗好照片。惊讶的客人在照相馆前燃了一支烟,开始了悠然的等待……头顶的时钟显示:中午差十分。镜头切换、衔接到另一处的钟表上——萨拉热窝的某居民房。十岁出头的小男孩Memo正在婴儿的哭闹和母亲的唠叨声里为一本小人书着了迷。母亲夺走了Memo的书,撵他去取水。
当罗马街头遍布行人、休闲吧、音乐和浪漫时,萨拉热窝的平民房里只有嘈杂、破败和处处的枪弹痕迹。Memo拿了两个水罐,连蹦带跳地下楼;在克服了踢足球的诱惑、枪林弹雨的冲击后,提水跑回家。那时,悲剧已在家里等待他。在来回的瞬间,Memo就成了孤儿:原先唠叨的母亲、兴奋开朗的父亲都已在炮弹下血肉模糊。
在那要使Memo记忆一生的十分钟里,罗马照相馆前的旅客才刚刚燃完了一支烟。教堂里传来正午的钟声,照相馆老板很守时地出来,把照片交给客人,还不忘了加一句:就十分钟,没错吧。
十分钟的生死对比,在柔柔的尾声里消散。
在情节悬殊的同时,两场景也有着鲜明的色调差别。罗马的场景使用了和暖宜人的蛋黄色光膜,萨拉热窝的场景则采用暗色的自然光,不仅为映衬气氛的阴冷,也更为增加萨拉热窝战事的现实性。在罗马场景的开片字幕里,使用的又是怀旧式的黑白色。五六个摇晃镜头概括了游客观光名胜时的惯常动作。而《十分钟》里最突出的镜头,却是萨拉热窝场景里那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从厨房到楼梯,再到空地,镜头退移、伴随、见证,甚至“预示”Memo的惨剧:当Memo被他的朋友拦在屋外时,摄影机却继续前行,早有预见似的临近灾难。大约是Steadicam(摄影机稳定器)的功效,《十分钟》在复合的运动镜头里显出了惊人的流畅和精确。《十分钟》借助长镜头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使观众从头到尾地跟随Memo,拉紧了悬念的进展。
在悲与乐、困境与无忧的对峙之余,却也有一种意外的热情包围着Memo的世界。拥抱、问好、娱乐和捉弄都在严酷的战事里继续进行,劈柴、踢球、遛狗和分配食物里也弥漫了生活气息。Memo更是不管不顾地穿行炮弹,顽固里也有果敢。街区空地的那一幕,在弥漫死亡的空气里散发了生命的信息,传达出和同年出品的同样反映萨拉热窝战争的短片《扭转》(Stefan Arsenijevic)一样的洒脱情绪。而欧洲电影最佳短片奖的相继得主(2002、2003)就是这两部前南斯拉夫的片子。导演阿枚德·伊马莫维奇心里抹不去的那团战争阴影,还要继续在他的长片《Go west》里专情演绎。
和充满天然爆发力的Memo无法并提的,还有太过套路的日本旅客(千篇一律地在兜里揣了地图,颈上挂了相机,必定会看到他问路,镜头一摇到他身上他必定要举手拍照)和太过殷勤的意大利老板。充满了标识的角色和拘谨的表演也有意或无意地加剧了罗马和萨拉热窝的反差。
导演档案:阿枚德·伊马莫维奇(Ahmed Imamovic),出生于1971年,波黑导演、剧作家,毕业于萨拉热窝表演艺术学院。从事导演之前,曾做过Saga productions三十多部纪录片的摄影师、担任过多部纪录片、广告片的制作者。导演作品:《算命人的巫师》(Witchdoctor of Fortune-teller ,1996,纪录片),《女人》(Women,1997,纪录片),《十分钟》(2002,短),Go West(2005,长)。Go West在萨拉热窝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伊马莫维奇因此受过多次死刑威胁。
观影: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AnoLNU_v8

十分钟10 minuta(2002)

上映日期:2002-11-08片长:10分钟

主演:Almedin Leleta Satoshi Yahata  

导演:Ahmed Imamovic 编剧:Srdjan Vuletic

十分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