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4-12

自己人:导演说

影片《自己人》是进入21世纪后继《布谷鸟》、《星》之后,俄罗斯电影创作中表现二战题材的又一部力作,也是对二战胜利60周年的一个献礼。影片之所以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评委们的关注,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奖项,原因在于:一,影片完全从一个新的角度,从人的本性和本能出发,再现人在极端条件下,即在战争环境中力求生存,保全性命的复杂心态。二,影片虽然同过去的二战题材影片表现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内容有所不同,但表现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只不过,这种精神是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下,通过各人所表现的似乎不合逻辑,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行为动机展示的。莫斯科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阿兰·拜伦在授予该片最佳影片奖时说道:“这是近年来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优秀影片之一,俄罗斯人应该为此而骄傲。”俄罗斯电影评论学会授予该片最佳影片的评语是,影片“非常贴切地表现了伟大历史事件中的单个的人”。后来,该片在俄罗斯的“金羊”“尼卡”“金鹰”等各种电影评奖中,均以对战争年代的真实再现和独特视点而获全胜。
影片根据著名电影编剧瓦列京·切尔内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编剧)的剧本《俄罗斯问题》拍摄,导演将片名改为《自己人》。影片以敌占区三种不同身份的俄罗斯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战争期间不同人的政治立场、人生态度、人性亲情,进而凸显出战争期间人的生存意识和保卫家国的主题思想。
苏联表现二战题材的电影有着优秀的传统。从战争开始到目前,各个时期拍摄的二战题材影片再现了战争期间的各种事件,涉及战争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战争的整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二战题材的影片手法不断丰富,视点不断更新,创作者的观念不断变化,表现的主题也在不断拓展。其中表现战争中的人的影片构成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轨迹。
梅斯希耶夫的影片《自己人》在情节建构和内容设计上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就外部形式特征来看,该片是对许多描写二战问题影片的继续,也是对苏联后期的“道德理论”传统的传承。影片围绕着寻找逃跑的俘虏这一情节故事,展开了逃跑者与村长,村长与警察局长之间激烈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对传统模式的反叛,就在于影片以敌伪村长为主要人物,再现了战争环境中人的多侧面性格及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用俄罗斯一位评论家的话说:与无数描写整个军队,或者小分队在战场上的激烈厮杀,准确再现了时代和英雄的影片相比,麦斯希耶夫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导演在“从总体概括向个性化迈进”。不过,由于对局部情节的艺术建构简洁而紧凑,影片所表达的概括性意义,即“任何战争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对立的”显得更具说服力。
影片故事以线性结构,始终围绕三个被敌人俘虏又勇敢逃跑的红军人员展开,而且矛盾冲突环环相扣,相互交错。导演以流畅的叙事真实再现了战争初期的混乱和处在生死战斗中的人的各种心理。
影片开始的一场戏,首先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导演采用逼真的现实主义手法,用直接“参与的效果”再现了希特勒分子进攻苏联的可怕和疯狂。作者用高速摄影拍摄的惊慌失措中逃跑的人们、刺得睁不开眼睛的爆炸、被炸开的瓦罐里流出的牛奶溢出的泡沫、被炸飞的人的肢体以及坦克履带将红军士兵的头压进泥泞的道路等惨烈场面,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没有理智,完全疯狂了的世界。在这个疯狂的环境中,对于红军战士,尤其是军官来说,只有死路一条——被敌人枪杀。而面对死亡,生的本能又占了上风。正是这个本能迫使三个红军人员在惊惶和无奈中扔掉了军官服,穿上了顺手抓到的士兵服。正是这个本能使他们藏起了身份证明,成了敌人的俘虏。而这在以前的影片中几乎没有过。
但是,这几个人又不甘心真正成为敌人的俘虏,于是决定逃跑。影片对他们逃跑的描写展示了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和应变能力。在长长的俘虏队伍中,在押解人员的枪口下,他们不知去向何方,也不知能否继续活下去。因为,这里不只是敌人的枪口始终对着他们,还有总想以出卖同胞向敌人献殷勤,同他们一样的俘虏在监视他们。为了活下去,他们用在部队学来的各种技能,先是除掉真正的叛徒,再从俘虏队伍中逃跑。
接下来的整个影片,便是对自己人的界定。作者通过三个逃跑者:狙击手——农村小伙子勃里诺夫、政治指导员——犹太人里夫什茨和多疑又富有职业敏感性的肃反人员,在狙击手勃里诺夫家乡勃里内村,在狙击手父亲的草房里藏身,通过警察局长对他们的搜查,也通过老头子在逃跑的红军人员与警察局长之间的周旋揭示了谁是自己人,谁是敌人。不过,在这个叙事过程中,“自己人”和“敌人”这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经常混在一起,变换位置,受到怀疑,甚至彻底颠覆。在这里,人的命运和立场不断地碰撞结合,有些东西可能变成对立面:敌人可能成为盟友,战友可能成为你的杀手。在这个运动中,看起来已经成为敌人的村长不但隐藏了逃跑的红军战士,最终还祝福儿子“去保卫祖国吧”,成了自己人。
影片矛盾突出,冲突起伏,主人公在不断的冲突和选择中突现出各人的个性特征和思想风格。众所周知,表现战争的影片,一般来说矛盾冲突十分明显,那就是对立的军事冲突,敌我双方之间的斗争。故事发展以解决冲突为动力,在解决过程中完成剧作任务。
《自己人》中公开的矛盾冲突是逃跑的红军战士同敌人,即德国侵略者和搜查他们的警察局长之间的矛盾,而且是生死矛盾。但是,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所有的剧中人之间都构成了对立冲突,所有的剧中人都必须面对选择,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立场上的,甚或生命上的。也就是说,战争中没有中间路可走,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
首先面临选择的是红军战士。影片一开始就将他们摆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在敌人一路狂扫的攻击下,本来就已经伤亡惨重的团队再次受到敌人的包围。刚到团部送达命令的肃反人员带着团部的一位政治指导员面对敌人冲过来的坦克,面对必死无疑的命运,急中生智,扔掉自己的军官服,换上顺手拣来的士兵服,扔掉武器,主动举手做了俘虏。俘虏营里,他们同样面临生死抉择。走在他们后边的一个俘虏以讹诈手段夺得政治指导员一份可怜的,用以保命的稀汤后,还以要供出他们而获得敌人的食品奖赏进行要挟。
逃跑后的他们同样面临选择,是隐藏起来还是进行斗争,他们选择了后者,最终前往莫斯科寻找大部队。尽管政治指导员中途牺牲,尽管他们的征途还会遇到各种险情,但是回到部队,回到莫斯科的目标是坚定的,是任何人、任何东西都不能动摇的。
第二个置于矛盾冲突中,必须作出选择的人是老头,因为他是红军战士的亲属。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婿都是红军,所以警察局长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他。对是否保护逃脱被德军俘虏的红军战士,他必须做出选择。因为儿子,他收留了他们,怕被警察查出,又想悄悄地干掉他们。两次行动均因儿子的阻挠未能实现,最后同意儿子同肃反人员一起去莫斯科。老头同警察局长的矛盾则将他置于死地,也必须做出选择。警察局长既要霸占他未来的儿媳妇,又抓走了他的两个女儿,还以杀害他的两个女儿相威胁,逼他交出逃跑者。为了保全女儿的性命,他终于站在了红军的一边,同他们一起商量干掉警察局长。第一次失败后,第二次终于消灭了这个祸国殃民的民族败类。
复杂多面的性格是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一位俄罗斯影评家在评论该片时写道:“影片之所以打动人,除了其象征性的风格之外,首先是在极端复杂的,即自己人可能变成敌人,反之,敌人也可能变成自己人的态势下,真实地再现了非单一的人物性格。”通过解读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中几乎没有单一的人物性格。剧中人,尤其是老头子和肃反人员性格复杂,情绪多变。由于各人的生活阅历和职业不同,其性格特征也复杂多面。
影片中老头是个转变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个性特征。尽管他早已把自己变成了敌人,可是,我们明显感觉到,在影片发展过程中,作者给予他的笔墨最多,也给了他相当的同情。这个人物形象的构成,由于加入了相当的社会成分而具有了一定的传奇色彩。这个“强壮的农民男子汉”历史不太清白: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复员后一度住在列宁格勒,后在加入集体农庄时因持有不同意见,被划为富农,流放西伯利亚。在没有获准的情况下,假造证件,从那儿逃跑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呆就是10年。尽管他没有合法身份,但村里人并没有举报他。德国人占领该地之后,他当上了敌伪村长,一是敌人利用他对苏维埃政权的怨恨,二是他自己认为德国人是文明的民族。另外,他当村长,是同村人信任他,他们认为他头脑聪明,精明能干,能帮他们摆脱厄运和灾难。在为德国人的服务中,他也确实愿为村人办事。在同肃反人员的接触中,在同警察局长的周旋中,更显出他的不凡和智慧。这个外表看来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实际上并不那么简单。他通晓不同的礼节,还懂外国语言。他有自己做人的逻辑,那就是关心自己,保护家人,保护乡里。他有锐利的目光,可以根据来者的举止态度,根据他们的目光眼神看出他们的意图、想法和行为打算。影片里,他因为曾经在集中营失去自由而永久地痛恨,向贪婪而嫉妒的村人报复,但是,为了同村人能度过这个可怕的战争,他运用农民的智慧,甚至耍滑头的手段,忍受着不受欢迎的占领者的恶行,承受着无可奈何的重负。他外表看来简单,内心却极为复杂。为了保护家人,他想到要谋杀儿子的两个同志,也敢于出主意干掉权力大于他的警察局长。只是在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中,他逐渐地转变,最后站到儿子一边,成为自己人。他的儿子狙击手,不管父亲如何挽留,他都要同战友们一起去莫斯科,要去保卫祖国。看起来不太聪明的他,实际上却很有头脑,很负责任,不管是对同志,还是对祖国。
演员波格丹·斯图普卡成功地塑造了老头形象,因而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他扮演的村长,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类似于聪明的印第安人的头领,其职能是关心和保护自己周围的人。在表演上,演员对这一角色的再现,善于用动作展示了内心活动。如为孩子的命运担心时,观众能看到老头涨红的脖子以及他攥紧的拳头。当然,导演适时地运用特写镜头,也为演员表达细腻而有分寸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于是,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一个鲜活的形象,就像一位评论者所说的,他“不是采访时拍的照片,而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有修养的俄罗斯庄稼人的‘传记’肖像”。同时又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性格,不过这个性格不仅与他生活的那个地方的土地,还与那个地方的空气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个个性显明的人物是逃跑者中最年长的肃反人员。他是两个极端的统一体。他立场鲜明,经常以战后要把老头子送上军事法庭相威胁;又会见机行事,做出正确决定。正是他在最危险的时候教政治指导员和狙击手投降做俘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再与敌人斗。
政治指导员里夫什茨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具有浪漫主义的情调,又有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征。面对敌人坦克,肃反人员让他换衣服投降时,他公开表示自己压根儿就不想当俘虏。他外表柔弱,行动却很坚决。危急时刻总是他第一个冲上前:他不顾生命危险,在公路同敌人展开肉搏;面对死亡,勇于牺牲自己,掩护朋友突围。他是真正的自己人,我们的人。
那么敌人的形象呢?侵略者德国人自不必说,而死心塌地出卖同胞,为敌人卖命的人却有的可说。影片中的小警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了一根烟卷,毫不客气地要出卖自己的兄弟和大哥,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警察局长虽是俄罗斯人,却因掌握着无限权力,成了当地的一个暴君。他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把自己的任性要求看得高于一切。对所有问题一律用权力解决,而且不择手段。他随便抓人、关人、杀人,是一个地道的叛徒。作者对他死心塌地成为叛徒做过心理分析:曾经因为没有真实填写履历被取消了他心爱的警察身份,从而对苏维埃怀恨在心。片中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扮演的这一角色出色地传达出这个人的现时心态。在他身上只有对自己的欣赏,对权力的陶醉。然而,这一切也只是暂时的,不会是长久的,恶有恶报,他最终受到惩罚,死在狙击手准确的枪击下。
影片以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示了战争期间各种人不同的思想立场,继而对自己人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按导演的话说,自己人就是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在这个国家的人。应该说所有人都是自己人。然而,影片中的自己人,却是经过了家、家族、国家三个等级加以判断的。虽然血缘关系在此是一个极重要的判断标准,却不是决定性的判断标准。“强壮的男子汉”老头为了家人的安全,曾对红军战士有过企图,但他愿帮村民做事,也没有阻挠儿子寻找大部队保卫祖国,所以是自己人;肃反人员,尽管有道德缺陷,也是“我们的人”。警察局长就不是,尽管他也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和老头还有亲戚关系,但他不去同占领者进行斗争,而是死心塌地地为敌人卖命,所以他是敌人。
影片《自己人》之所以被认可,一方面是塑造了战争环境下非单一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是影片所具有的真实而冷峻的造型风格,尤其是在表现战争初期的混乱局势时,给人一种如同《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感觉。
开始的一场戏,再现了侵略者疯狂进攻时的血腥和惨烈。一个个可怕的场景,一幅幅惨烈的画面,无不诉说着敌人的兽性。摄影师在拍摄上,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冷光硬调进行处理,使影片具有强烈的凹凸感。而专门做旧的颜色,即对胶片的消色处理更使影片增加了真实感,给人一种没有太多斑斓,而是真正处在战争年代的感觉。而专门在阴天拍摄的森林里的镜头,更强调了战争的阴冷。可以说,从第一个镜头起,摄影师就为整部影片提出了独一无二的粗线条影调,那就是战争的冷峻和严酷。
另外,摄影师马奇尔斯基在表现农村、土地和森林的镜头中强烈地“呈现出土地和命运”的气息,凸现出战争年代的真实环境。为了对环境氛围的真实再现,影片不仅在事件发生地点普斯科夫实地拍摄,摄制组还提前在普斯科夫地区找到一个农家村舍,除保留其中的部分旧院落外,还在菜园里种上了菜,盖了带有谷仓、澡堂、草房和其他设施的房子,打了井,从而构成了电影中需要的村庄。为了演员表演的真实,拍片前,导演专门让扮演安娜和卡佳的演员到农村体验生活,学习农民的说话方式,赶牛车、干农活等。正是影片的造型风格——再现环境的真实和战争的冷峻严酷,以及演员的自然而纯熟的表演,使影片得到肯定,被认为是一部“结实耐看,具有巨大力量的落地式”的真正的影片。
而影片的真实感还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观察。影片编剧切尔内赫曾向记者坦言,该片是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影片主人公波格丹·斯图普卡扮演的角色原型就是我爷爷。他也是被没收了财产的富农,苏维埃政权使他蒙受委屈。但是,这没有影响他把我培养成一个具有绝对苏联意识的正常的苏联人。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我祖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片中的村名是真实的村名。影片中两个姊妹的塑造不少情节来自于我母亲的生活,母亲曾嫁给了一个红军指导员”。正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才使影片产生了真实的艺术效果。
影片导演德米特里·梅斯希耶夫是苏联解体后崛起的导演之一,是俄罗斯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其处女作《在混浊的河流上》(1993)引起评论界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第二浪潮的代表作。影片以作者的叙述再现了1960年代一代富于精神探索的诗人、画家、摄影师等青年艺术家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作者在对长辈的讽刺中无不透出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第二部影片《美国女人》(1998)是对自己儿时生活的回忆,对那种刚刚朦胧的爱情的追忆。影片无论在情节上,还是手法上明显表现出向苏联电影传统的回归。
影片《自己人》无论是题材,还是手法都是作者向传统的回归,这也是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一个倾向。而《自己人》在再现战争的真实环境时,在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中将“意识形态和偏见,崇高的思想和灾难的表现,英雄主义和恐惧,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处事本领结合在了一起”,用俄罗斯一位评论家的话说:“这就是我们的大地、时代、历史……这就是发现。”这句话正好说明了影片的新意。



自己人Свои(2004)

又名:我们 / Svoi / Our Own Friendlies

上映日期:2005-07-05片长:111分钟

主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谢尔盖·加尔马什 Ben Perino  

导演:德米特里·梅谢耶夫 编剧:瓦连金·切尔内赫 Valentin Chernykh

自己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