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乐团声震寰宇,其分贝之高,给人一种错觉: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仿佛贝多芬的音乐就是为柏林爱乐写的。这当然不是事实。事实是这个乐团成立于1882年,距今才一百多年。要给一个乐团写一部历史,说易也易,它毕竟不是一部国别史,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等诸多方面,只要抓住一点音乐来写即可。可是,一个乐团是由多人组成的一个团体,不像写一个音乐家的传记,顺着时间的脉络慢慢往后捋就是了,所以,说难也真够难的。
这部名叫《柏林爱乐的故事》的记录片,就将柏林爱乐的历史写得非常丰满。等到片子放到末尾主创人员的名字在黑屏上慢慢升起的时候,你不禁要想:为什么这是一部漂亮的记录片?还得说记录片的角度抓得巧妙,以柏林爱乐的几任艺术总监作为线索慢慢地捋,等到西蒙·拉特尔上场的时候,就是柏林爱乐的现在进行时。
可是,柏林爱乐的几任艺术总监各有各的性格,除了乐团诞生之初的两任艺术总监彪罗和尼基什影片表达得不够鲜明外,像富特文格勒、卡拉扬、阿巴多,乃至现任艺术总监西蒙,哪一个不是个性强烈的音乐家?
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富特文格勒。他不幸,领导柏林爱乐期间希特勒率领纳粹通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又溃败于二次大战。于是,人们猜测:富特文格勒到底与希特勒有过什么协议?猜测的结果是一个固执的意大利老头托斯卡尼尼就是拒绝与他同台指挥。如果真像传说中的那样富特文格勒与纳粹有过合作,他选择沉默我们还能理解。问题是,也有不少史料证实,富特文格勒曾经借助他拥有的特权帮助过不少犹太音乐家。那他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只得死于人们的误解中。从影片中富特文格勒孤寂的身影中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他的内心世界,可是,是什么?他用沉默把永远也得不到真相的热爱他的音乐的我们,扔进了懊丧之中。这个孤傲而又优雅的富特文格勒。
同样优雅的卡拉扬,就要比富特文格勒强硬和外向许多。这个恐怕世界上人们说的最多的指挥家,再说他什么都是多余的,所以,影片用了卡拉扬自己的一句话算是盖棺论定之语吧。卡拉扬说“我是领导者,我是来发号施令的,不是来听取意见的。”个性之张扬,似乎与沉默不语的富特文格勒形成强烈的对照。
阿巴多是被动地执掌柏林爱乐的教鞭的,当时,卡拉扬跟乐团成员发生龃龉。出色的指挥家阿巴多不因为被柏林爱乐相中而沾沾自喜,在位的时候他与柏林爱乐一直以来的名声相称,而一旦有机会离开柏林爱乐,他是那么从容不迫地交出了指挥棒,你说他是像富特文格勒还是卡拉扬?
倒是英国人西蒙,出人意料地没有英伦岛国出产的阴郁,笑起来是那么明亮,再加上一头激情四溅的乱发,好像是要在柏林爱乐固有的面目上涂抹上只属于西蒙的色彩。
可是,我们知道,等到西蒙告别柏林爱乐的时候,柏林爱乐还是一副它固有的面孔,撇开彪罗、尼基什,富特文格勒给柏林爱乐他自己的色彩了吗?卡拉扬给柏林爱乐他自己的色彩了吗?阿巴多给柏林爱乐他自己的色彩了吗?只能说柏林爱乐杂糅进了这三位极富特色的指挥的风格,柏林爱乐还是他原来的模样,只是,有这些著名指挥的调教,这个爱乐乐团更加饱满了。
突然明白了,《柏林爱乐的故事》的编导,从来没有把拍摄对象当作一个没有生命的乐团,在编导的眼里,柏林爱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挑选了几个乐团的团员来评价乐团,评价艺术总监,就好比让一个人审视自己,记得哪位艺术家说过:“如果一个人能以调侃的态度评价自己,那已经到了高级的境界。”《柏林爱乐的故事》通过对几位乐团团员的采访,让影片达到了这种高级的境界。

柏林爱乐的故事(2005)

又名:Views of a Free Orchestral Republic / 自由的乐团共和国

上映日期:2005片长:60分钟

主演: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爱乐乐 

导演:Günter Atteln 编剧:Günter Atteln

柏林爱乐的故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