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家庭类的电影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探讨婚姻、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维系与变化的电影,这在任何国家、不同文化背景都能找到内心共鸣之处。

《移民第二代》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然而名字的翻译不如人意;原名Black Irish(直译黑色爱尔兰),从名字也看不出所以然。虽然主人公一家的背景是离开爱尔兰到美国生活的移民,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婚姻和家庭。

与一般积极乐观的家庭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比较丧失,但又好有吸引力,看的过程挺伤感,戳中现实生活里人们的内心之痛。

-----前方有剧透-----

这一家子:俩夫妻人到中年,丈夫中年发福,事业不咋地,在妻子看来早已没有昔日风采、已然油腻不堪;妻子个性要强好面子,有着顽固的自尊,为了维持家庭开支不得不出去上班(但这不是她的理想生活);有三个不省心的孩子,大儿子成天在外面鬼混不成器,父母早对他不抱期望;二女儿未婚先孕还被男友抛弃,打算独自一人抚养孩子;小儿子正上中学,尽管学业不错、擅长棒球,算是家中的希望之光,但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很难真正快乐。

慌乱地开始一段婚姻,如果不能及时让头脑清醒,如果还在各种不甘心中抱怨后悔,那么前方将永远是一团迷雾,然后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糟,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有多少夫妻过了若干年后两看相厌,“我当初是瞎了眼才看上你!” hmm…怎么港…年轻时的爱情使人盲目,婚姻中的吵架总也吵不出新意。

关于这对夫妻,当初结婚的主要原因大概是怀了大儿子,尽管当时这对年轻情侣彼此相爱,但还没有完全做好进入婚姻围城的准备,面对第一个孩子的到来,内心忐忑不安但又不得不鼓起勇气走下去。也许还是太年轻、不够成熟,他们不完全懂得什么是做父母的责任,如今大儿子的顽劣就是证明,他们对大儿子失望透顶,然而大儿子又何尝不对自己的父母失望。

既然大儿子不亮,那就继续生吧,于是有了如今这个五口之家。原本以为是一个可以很幸福的大家庭,事情却好像并不能按心中希望来发展,生活有太多不如意,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长大成人,不擅长处理问题的这一家子的矛盾越积越多,各种相互伤害,各种让人心疼。

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存在问题,一些简介里提到是父亲与孩子的疏远,但我个人觉得母亲的问题相对凸显。这个母亲大概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婚姻和家庭让她太不满意,让她在外人面前提不起优越感。一面要应付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寡味生活,一面又要假装做一个精致的现代女性,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活得很累。母亲难以接受丈夫从风光一时到庸碌无为,于是寄希望于孩子,严格管控自己孩子的行为、向孩子灌输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人生准则,以为如此就可以培养优秀的孩子、可以让孩子摆脱父亲的“劣质基因”。结果呢,孩子们与母亲越来越疏远,甚至抗拒自己的母亲。当女儿质问她“那你自己呢?你活在这段死了这么多年的婚姻里是为了什么?为了让别人觉得我们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母亲恼羞成怒,平时一贯和善的面孔再也绷不住了。

最让人心疼的是大儿子特瑞,所有人都对他不抱期望,都认为他是一个废物,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资质本就差人一等的他愈加自暴自弃。可是再冥顽不灵的人内心也有柔软之处,特瑞其实挺关心自己的妹妹和弟弟,开车送妹妹走时想拥抱妹妹但手还是拿开了然后不好意思挠挠头;平时总欺负弟弟,但在关键问题上能挺身而出保护弟弟。他可能是太缺乏家庭关爱,父母几乎都没有直接或间接向他表达爱意,电影末尾他闭目躺在病床上,终于等来母亲的那几句温暖话语,愣是让一个硬骨头的大男孩儿流下眼泪。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就算是资质一般的孩子,如果有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都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特瑞真的让人很心疼,他本值得父母的期望,他本没有必要走那么多弯路。

这个家庭创伤不断,父亲此刻又得了癌症,由于有棒球心结而向来不愿意去现场看小儿子投球的人,还是从病床上爬起来穿着病号服去看小儿子的决赛,怕再没有机会看。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电影后部分其实可以看得出她在尝试做出改变,去探望大儿子,劝怀孕的女儿回家来住。

在岁月消磨的过程中,婚姻中的爱情注定消失,成为回忆或灰烬。这部电影会让还未进入婚姻的人对婚姻更加畏惧,可是选择单身也好、结婚也好,最后都会面对各种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是去改变,还是妥协。

那么这对父母会后悔结婚吗?很难说后不后悔。假如给他们一个机会重新来过,他们估计还是会被对方吸引,毅然进入婚姻。

最后附几张电影台词截图: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移民第二代Black Irish(2007)

又名:黑色爱尔兰

上映日期:2007-04-20片长:95分钟

主演:迈克尔·安格拉诺 布莱丹·格里森 艾米丽·万凯普 

导演:Brad Gann 编剧:Brad G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