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Foley醒来,无比困惑地发现自己的一切生活中的一切声音掌握在一个完美的音效制作团队的手中,还有一个乐团为自己的生活配乐。
当他险些再次丧生后,醒来,他又困惑了,病床前是一群狂笑不止的观众,无疑,他的生活又成了别人的喜剧片。
短片虽短,五脏俱全。音效、画面十分细腻,戏剧冲突明显,还有演员们精彩的演出。
本片很幽默,很多人冠以黑色幽默,也未尝不可。
我拙以为这部片子有十足的现实讽刺意味。
我一度觉得自己就是Mr. Foley,前20个年头看上去安分守己,却对生活的很多都充满了困惑,如同职业演员演一出编剧导演都不是自己的戏。
一则关于基础教育。有个很有趣也很坑爹的例子,就是“小学生必读图书”,“中学生必读系列”,我去,“必读”这玩意儿绝对比ipod当年的舞蹈的剪影人广告“拉风”,对家长和老师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每个小孩一卖就是一箱啊,暑假必须看完啊!从小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于是长大了,"必读"也有了2.0版:大学生必看电影,文艺女青年必看的XX部电影,屌丝必看剧告诉你如何逆袭 等。我承认这些作品中存在好作品,但是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与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当我们放弃了这种权利,选择“嗟来之食”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比如高中以前我时常觉得自己脑子坏掉了,有时跟妈妈分享一些诸如上面的看法,我妈妈总跟我说好好读书,年纪轻轻不要东想西想的, 我就头一撇,但还是闭嘴了。年轻的时候不东想西想,以后还有时间想嘛? 这也是我喜欢豆瓣的原因,这里有很多奇思妙想的人的存在。
回到Mr Foley,片中音效团队的演员们的表演真是绝了,把掌控者的重视与审慎主人公的行为与表情,另一方面又傲慢与刻意忽视主人公的内心反感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感觉,每个在某个圈子里有话语权的人都可能是 片中的这些音效师。我不想提圈子这个概念,有种阶级感,其实我的意思是一个固定在一起的群体,小至一个家庭的家长,大至一个国家或宗教团体或大集团的领导者,也可能是在某领域的权威专家。 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掌握他人,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傲慢了起来。我一个医学院的朋友,他的教授经常的在教室里大肆地以大知识分子的高傲侮辱自己的学生。某些教育家也总是发表 如今的一代的教育缺失 的悲天悯人的论断。孩子们苦恼得听着这些话,自怨自艾,也跟着说,我们的失败就是教育的错。
你丫的,生活是自己的,“他们”玩转的好好的“仪式”,哪儿是我们这种菜鸟能懂的。(之所以我认为这种安排性行为是“仪式”,是因为“仪式”总是虔诚的,不带任何否定的进行的,比如宗教仪式,婚礼,庆典。) 于是乎我们就成了这片场里最没有话语权的演员,一切听导演、编剧。有的演员不干了,誓死捍卫自己话语权,当了导演或者编剧,但忘了以前自己木偶般的生活,也欢呼雀跃地成为了“他们”。按我好哥们的话说,这叫“装逼”。
我记得王小波有句粗口:“有时候我真想叉着腰骂:滚你的,什么样子!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或者叫人安份守己。不知什么叫‘份’,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份‘都叫人安排好了,不如再死回去的好。”

弗利先生Mr. Foley(2009)

主演:马克·达赫蒂 Paraic Breathnach Paul  

导演:Mike Ahern Enda Loughman 编剧:Mike Ah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