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一想1846年土豆大饥荒,有100万爱尔兰人,移民到了美国。后来创造了一个美国总统肯尼迪。创造了一个电影总统约翰福特。还有深刻影响美国社会的黑社会,马丁斯科西斯拍成了“爱尔兰人”。
如果他们有家谱,我们就可以细细的品味他们在从爱尔兰到美国生活的变化,他们宗族的巨变,英雄人物,人口的升降等等。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历史的因果关系似乎是断层的。同一个血缘的人群在不同空间的迁移,其因果关系无法追溯。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溧水县的家谱,你会发现她完美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史。人类记忆的规律。人类对英雄祖先的呼唤和崇拜。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
2
说实话,在威敏斯特教堂看到有那么多的羊毛纸卷,我不禁惊呆了,那是这个储存历史文献最为密集的地方。每一个打开都有让人惊异的发现。比如第4集一开始展示的合并爱尔兰的文件。
主持人Keane作为学者,采访了很多同行,表达了对于爱尔兰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见解。图像表现用了画的素描,大量使用。效果还行。
是,我在想,为什么爱尔兰这么一个穷国家会出现5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还有一个无冕之王乔伊斯?在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这个备受英国欺负,以前又受到维京人劫掠的悲惨世界里,他们产生了那么多经典的诗歌。
苦难,比维京人抢劫的金币还要多,但却是这个族群最大的财富。在肉体最为痛苦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却无比强大。像片中说的,他们的民族性格是把什么都要浪漫化,比如帕内尔骑在白马上的场景。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爱尔兰人崇拜强权,不敢质疑权力的本质。自霍悉以后,白手起家的地方主义,接连起伏,腐败丛生,到处都能看到烂尾楼,再加上天主教猥亵儿童事件不断涌现,政治权利大受质疑,所以大量的爱尔兰人离家出走,纷纷出国。当然最近的就是出国到英国,在英国混,经济条件更好。
很多地方其实它和我们的国家是同步的,比如摆脱强权的宗主国,比如说民族主义的大肆流行。比如说穷怕的国家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官本位主义。
在文化上所谓的独特性,比如说所谓的凯尔特文化,那都是19世纪民族主义者强化出来的,硬要区别开来。从考古资料显示,1万年前,英伦本岛上的人和爱尔兰岛上的人,其可以被称为凯尔特人的几率,是完全一样的。
3
环顾整个岛屿,最具爱尔兰民族特色的饰物,都是英国制造。我们的议会体制是英裔诺曼人带到爱尔兰的,我们今天的法系源出自英国习惯法法系,当然还有造就乔伊斯和叶芝的语言就是英语。将全国行政区划为32个郡,就是开始英裔诺曼人执政20年后,如果你参观爱尔兰乡村,能看到树篱围起hedges的田野,12世纪前的爱尔兰根本没有这些。你心中经典的爱尔兰乡村景象,其实都是12世纪英国人来到以后的产物。诺曼人秉承罗马人风格,将被征服民族视为野蛮人,殖民者们形容爱尔兰的辞藻将变为老生常谈,千篇一律:爱尔兰人野蛮凶暴,粗俗愚钝,只有本能,没有智能。毋庸置疑,全世界被殖民者均背负此等形象,征服者的措辞大同小异。
12世纪牧师兼编年史作家希拉尔杜斯.坎伯伦希斯Giraldus Cambrensis又称为威尔士的杰拉尔德,在他的海伯尼亚地形志 描画了爱尔兰人肖像,能看到一个女人和山羊的交媾,还有一个男人用斧头劈另外一个人。醉心于罪恶。屠马仪式,在他来之前的400年就有了。
1317年的猪王控诉书,呈现了一幅自入侵以来倒行逆施之极的英国统治画面,措辞直截了当,毫不隐讳,描绘了爱尔兰人民的痛苦。30年后黑死病就肆虐于此,英国人离开本岛,所以又开始进行了文化重组。盖尔贵族阶层,精致的手抄本文句优美,他们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其文化自我的独特性。当时政治气候动荡不安,艺术,金器,挂毯可能都不是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写首诗有时就可能传遍整个盖尔世界。人们特别尊重诗人。这种轻松的气氛一直持续到15世纪末,英王猛然惊醒,内战方定,两位觊觎王位者从爱尔兰发难,他们身后便是爱尔兰贵族。亨利八世要改变Brian Boru、Dermot MacMurrow他们功亏一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