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嘘砰砰和咚咚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本片真的是音乐教育片吗?导演到底想通过乐器科普传达什么思想主题?
2 为什么迷恋音乐的女人要被棒子敲走并拖走……为什么要出现古代中国人演奏乐器的场景?
3 大量镜头语言解读,本片将音乐与类比为何物?
4 探讨一下中国导演如何热衷于“翔中寻宝”……
奥斯卡金像奖(1954;第26届) 获奖:1
获奖·奥斯卡奖-最佳动画短片
戛纳电影节(1954;第7届) 获奖:1
获奖·技术大奖
[转载]历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获奖短片全集(1932-2010)_ljabyd_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
点击链接,看完再聊 (此链接有中文字幕可供下载)
女:本片绝对是一篇寓教于乐的经典案例,让我了解的乐器的发展,收获不小,呵呵!
那你认为寓教于乐是获得奥斯卡的理由吗?
女:……应该是吧?
那是否这种题材的作品都能获得评委关注呢?其实我们还可以再很多类似题材,诸如乒乓球,高尔夫,足球这些体育项目或者其他科学与生活常识etc……寻找各种someting科普一下嘛!
女:这样啊?那你还真问倒我了,我其实也奇怪:
这个短片出了生动有趣之外,增长知识以外,艺术究竟在哪里呢?
对,以后每一部获奖电影,你首先要思考它的艺术价值,挖掘其中智慧和创造性的东西。


我们看,1953年的这部奥斯卡作品,其实我们早已经发现音乐的一个特征:音乐从来没有新旧之分,没听过的乐曲都是新的!
女:哈,没错!音乐这东西从没有年代感,只要是好的乐曲,从来都历久而弥新!
说得好!其实,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能穿越历史的只有两样东西:第一是人性,第二是音乐。


女:您的意思是,人类恒古不变的,就只有这两样东西?
恩,研究历史的都明白,所谓历史推理,都依靠对人性的理解,我们的每个推论都要基于人性,所谓以史为鉴:不过让我们是掌控人性的规律,趋利而避害!所以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女:恩,您说的确实蛮有道理,可是,基于这部短片,究竟音乐是怎样和人性结合起来的呢?
问的好!你且听我分析:


首先,片名,《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我们理解,本片不叫做《长号长笛提琴和大鼓》的原因吗?
女:因为它讲的是乐器的历史,原始人起的名字……
还有一个层面,人们对声音的反应,这种好奇……“你听,嘘嘘,咚咚的声音……?哪里来的,怎么回事?好好听啊……”身体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扭动起来……好开心!
女:哇,你这么一说,我一下理解那些画面了,那,这就是您所说的人性吗?
随声而歌,起舞,追求快乐是人之本性。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好奇是与生俱来的……
女:有道理!
另外,你注意这些人物的外形和动作:不分职业和身份,不分年龄,不分年代,种族地域……


女:真的呢!确实如此,里面有中国人,日本人,黑人,三教九流……所有人都陶醉于这些奇妙而欢快乐声中……
人类不断的制造,挖缺,改造这些发出声音的乐器,孜孜以求乐此不疲,这些乐器,这种状态贯穿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
女:太对了!另外有一些画面,我在考虑是否必要,因为我看不明白有啥用意?
你放心,奥斯卡级别的电影,几乎每一句对白和剧情都有其中意义!
本篇说到人性,我们再思考一下:
其实最大的人性,也就是性,对不对?
女:食色性也嘛,人类繁衍的基础。谈性谈爱,这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恒久的话题!


对,所以本片也提到性,发现没?音乐还起到求爱和调情的作用……
女:真的,我看到原始人为了取悦和勾引美女,手脚并用堵窟窿,不过感觉很是不雅,这里应该有点性暗示吧?不过完全可以看出,此时吹长笛的家伙还有听音乐的女人是多么忘我和陶醉……
哈哈,音乐总是令人开心不已,嗨翻天!反正从古到今历来如此。玩音乐的人都是这么疯狂!


你还要注意一点:那个听音乐的女人为啥挨了一棒子被拖走了……?
女:这也能有什么镜头语言吗?
当然,这里是一句潜台词:
说明音乐可以分享,但爱不可以分享啊!


女:哇,这又是人性!真是太有意思了,构思巧妙,果然每个镜头和画面都蕴含人性话题,把音乐和人性完全结合起来……
我说过了呀,每个剧情都要联系主题来分析,你记不记得片头,猫头鹰老师就是从树枝上连跑带飞滑翔地进入课堂,好飘逸啊,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女:这有啥用意?
听到音乐就想唱歌,载歌载舞,也是人类本性啊!


女:对了,课堂上的小鸟就经常唱歌,美声唱法,还挺好听!对了,我发现片中在介绍小提琴都是时候,为什么那些小提琴,大提琴,竖琴总是断弦?
呵呵,知道汉语中“续弦”的意思吧?就是指丧偶再娶,这样才能琴瑟和鸣嘛!


女:那跟本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断弦?
你注意看,每换一样乐器都要断弦:
因为只有断弦才要升级换代啊……
人类对于乐器,对于声音的迷恋和探索才有今天乐器的发展,才能组成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当下,这些乐器就是这么来的……
人类对于音乐,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向往从来都是赋予极大的热忱去追求和完善……
女:这就是人性!


恩,所以你看,在片尾的音乐会,对白重点提出,所有乐器都来自嘘嘘砰砰咚咚这些声音,就是以上的潜台词。
搞艺术,要懂得总结并领会画面对白中的弦外之音。
还有一点,艺术与文化不但跨越跨越历史,而且无远弗届,东西方文化互补融通,本片出现多次古代中国人的演奏场景吧,
女:恩,我承认,本片确实融入了中国元素。说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艺术家其实很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啊,就比方“续弦”这种美妙的隐喻,人家国外艺术家肯定也都知道这些典故。
女:说的对l……只要获得认可,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能以很快的速度得以推广。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音乐就是人性!
女:原来是这样,我想,这也是本篇最大的隐喻和象征吧!


没错!所以你现在看,本片还是讲音乐谈乐器吗?
女:那您的意思是,本片探讨的是人性?
对啊!贯穿历史的人性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就像对乐器对声音那种好奇,那种孜孜以求的迷恋……
女:好了好了,我明白了,确实如此!果然是看山不是山,跟您在一起,我怎么总感觉自己跟没长眼睛一样,啥也看不出来呢?
呵呵,艺术就是这样,不光去听,去看,更要去品……咱玩的就是“后脑勺”看电影嘛!你看,很多人看完电影,张口闭口都是人性,而真正探讨人性的电影总是视而不见……
女 :真的是这样,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导演,总是热衷于在某特定年代或环境,找那些极其变态的东东,诸如易子相食,大义灭亲……沉迷于秽史之中还美其名曰挖掘人性,真是难为这些长期与大便为伍的艺术家们,“翔中寻宝”太重口味了!不美,不雅,还很dirty……
我有时想奉劝一下,就凭中国导演那两把刷子,连美都不知为何物,还是远离这些“暗黑丑”地下题材吧?一句话,您还太嫩,目前水平真的玩不转也驾驭不了这些“人性”……建议敬而远之,退避三舍。
女:恩,眼中无美,何谈艺术!我想,如果这个短片假如属于科普,那您的影评就是“艺普”,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美学赏析课!


森森大军:全面解析:《三块广告牌》到底是谁烧的?zhuanlan.zhihu.com


森森大军:《公牛费迪南德》你快乐吗?zhuanlan.zhihu.com


森森大军:《迷失东京》关于婚姻的解读,绝对有现实意义 !zhuanlan.zhihu.com
发布于 08:33

嘟嘟,嘘嘘,砰砰和咚咚Toot Whistle Plunk and Boom(1953)

上映日期:1953-11-10片长:11分钟

主演:The Mellomen Loulie Jean Norma 

导演:查尔斯·A·尼科尔斯 瓦尔德·金伯尔 编剧:Dick Hue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