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站在农民一边,似乎延续了《七武士》的路线。只是具体细节结合剧情变化有所调整:比如,招募过程从行动前的统一筹划一步到位,变成纯粹依靠主人公个人感召在行动中不断壮大革命队伍;敌对一方从山贼悍匪变成了官府衙门,使故事平添几分阶级斗争的色彩;结尾,舍命拼杀之后恳求农民向幕府递交请愿书未果,使其恍惚间有了七武士首领一般的感悟:“我们又失败了”——尽管这次农民并不是赢家。

主人公获得一帮乌合之众的农民的信任属于《穿心剑》的套式:先是冷眼旁观,然后指点迷津,最终出手相救。入狱惨遭毒打、脱狱后躲在水房疗伤,又似乎是在模仿《用心棒》。导演为强调对后者的特别青睐,甚至在结尾处完整复制了投物选路的桥段——这个物是发簪。其作为一个重要叙事母题贯穿影片始终。

片中强敌比用心棒中的仲代还晚登场。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号称本藩第一剑道高手的家伙狂妄叫嚣之后竟然不出两个照面就被一刀砍翻?!算是受到《穿心箭》速战速决的影响吗?可无论决战前的悬念累积,还是决战中的气势渲染都与人家黑泽明相去甚远!

不过这场失败对决倒是引发了另个话题:为什么日本武侠剧多以大阵仗而非单对单的对决收尾?总觉得除去还原历史真实之类的解释,肯定还有某种美学上的考量:

其一、与中国武侠功夫片不同,日本武侠剧演员绝大多数也是剧情剧演员,他们本身没有太多的武术功底。因此,人数众多场面宏伟,能有效分散观众对于表演个体的非专业动作的大阵仗,就成了最优选择。同时,由于这种动作模式更依赖镜头、场面角度、取景、道具等个人表演之外的电影元素,所以也更容易使导演产生某种尽在我控的成就感(唐季礼在指导成龙电影时很难感受到的)。

其二、即使演员们多是功夫高手,也依然存在问题:一刀毙命之类的东东,形式过于简单,时间跨度也不够,特别高潮对决所需的时间跨度(而这也是西部枪手对决的致命伤,所以莱昂内才要大幅延长拔枪前的气氛营造时间)。最终,难免造成效果的反高潮。

总体上说,影片很一般,故事编的有点狗血,角色塑造也前后脱节。比如,丹波哲郎饰演的主人公在开场时表现得相当沉稳和富有洞察力。农民接到官府开出条件不知所措,他及时提醒对方不要放被绑小姐回家,因为“如果失去人质,他们几个的性命在官府眼中根本一文不值。”可同样还是这个人,后来却十分天真地以为仅靠一百鞭刑就能让同个官府免除众人犯上作乱的重罪?!

不过再一想,也只能如此。否则,五社英雄就无法顺利进入《用心棒》的模仿秀时段了。

三匹之侍三匹の侍(1964)

又名:Sanbiki no samurai / Three Outlaw Samurai

上映日期:1964-05-13片长:89分钟

主演:丹波哲郎 平干二朗 长门勇 桑野美雪 香山美子 藤原釜足  

导演:五社英雄 编剧:阿部桂一/柴英三郎/五社英雄 Hideo Go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