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题材的戏,兰小龙已经写到了极致,《士兵突击》是个巅峰。兰小龙歇笔之后,再无后来者。这部戏完全是为了华胥引后的保叔而来。忍不住说两句。

看到了王喜,真的心中一喜。曾经热血耿直的天佑,弹指一挥间,俨然功成名就的田大队。看到王喜,就想起TVB《烈火雄心》。同样消防员题材,情情爱爱、市井人物、草根英雄,火警大戏碍于经费有限展不开排场,没几场像样的大手笔,更何况十几年前的特效?但是为什么这么经久不忘,成为回响?

消防员的题材,看过很多。TVB就拍了一个系列,更何况文化产业输出全球数第一的美国好莱坞,更是把消防员做为和平时代的英雄来歌颂,但凡剧中出现消防员,都是正面的不得了的英雄人物。消防员在小朋友的心目中,荣耀光辉决不低于超人和蝙蝠侠。全球在谈到消防员这个题材时,绝对伟光正到不要不要的程度。

但是,为什么,这种主旋律和伟光正,在TVB里,在美国大片里,我们就觉得再自然不过,到了大陆这边的戏剧里,为什么觉得膈应得不行?

说教和口号太多了。这部戏里承载了太多超出戏剧之外的东西。有关部门太既期待在一个锅里炖出鸡鸭鱼肉各种味道,超过了这个锅的承载范围,也超过了这个厨子的能力。想要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

教导有没有必要?有。是不是需要?需要。但是……

纵观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我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中国的文化非常注重教化。教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为什么慢慢变得苛刻和悖人伦?以儒家为例,在谈到儒家的时候,文化界已经习惯分先秦儒家,和东汉以后的儒家。先秦儒家以孔子为代表,更加自由奔放,但到了宋代朱熹这里,儒家已经显出出对人性克制到极致的态度。

中国的教育是:父不抱子,父亲为什么不抱儿子?因为要教育孩子尊崇理教,过分的溺爱怕做坏了规矩。初衷是好的,但是极端的做法,却可能有反效果。可以想象,一个从来得不到父亲拥抱的儿子,得不到父爱与肯定的儿子,会走向两个极端——其一,他会到了某个阶段非常认同他父亲的做法,然后继承这种做法对他自己的儿子;其二,走向彻底的悖逆与反叛。

好在中国人一直在反省。先秦儒家如今被抬出来重申原旨主义的美好,朱理部分受到极大的批判。呵呵,你不觉得逆反的孩子,又反弹得太过了?

说起来,TVB的模板就是,各种困扰,然后一个人走进来乐呵呵的说“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最重要,要不要给你下碗面?”

呵呵。人生在世,其实大道理永远比不上陪伴更感动人心。陪伴的背后,是对家人朋友的信心——相信他们只是暂时停在这里,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会在短暂休憩之后凭着自己的勇气可以走出来。陪伴,沉默的背后,是对家人朋友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是在他们的盲点里甘愿陪伴他们再走一里路的耐心。

回到这部剧。天佑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首先是个人,有软弱,有梦想、有成长、有停滞、有向前。消防员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职业,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怎么说?他一直在说真心话,不管这个话是不是正确。而大陆剧的男猪脚,永远说正确的话,哪怕说出来多么不走心。

这就是差别。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和一个只说正确话的人,的差别。教导需不需要?需要。但是做在人心里,还是做成一个道德标兵,这就是差别。标兵是贴在墙上的英雄,离人心太远,只能远远瞻仰,没法成为知心老友成为生命的念想。这就是差别。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的恐惧,你想,或不想,死亡就在那里等你,很宿命,很存在。消防员更加。

死亡的恐惧是每一个人都克服不了的,你可以选择麻木不想,只要想,它就在那里。

英雄一样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死亡与求生的博弈、内心的困顿与挣扎、在软弱之处的坚持与站立。一部戏的打点就在这里,好好写你可以写成莎士比亚,也可以写成如同嚼蜡。

看到最后安佳玮和丁子龙在地下室里嬉笑怒骂。这部戏,好可惜。


PS:

某日,老公在马路上开车,路很堵,后面一辆出值的救护车也堵在当中。我老公忽然有感动,让出一条路,让救护车过去。救护车过的时候,司机从车窗伸出手,向我老公竖了一个向上的大拇指。

老公回家很感慨,说,我只是让了一下路而已,他就这样赞我,可见很少有人给他让路。说起来是救人的工作啊。

所以,有意义的事,可以是,从主动为正在当值的消防车和救护车让路开始。


火线英雄(2014)

又名:Fire Fighter

主演:保剑锋 王喜 朱梓骁 田子田 弦子 金世佳 吴倩 

导演:丁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