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学生的毕业作品,因为其不成熟,就暴露了更多毛病。绝大多数毛病,是内地编、导、演的普遍存在,因为他们是同一帮老师教出来的,又代代传承。

1.迟钝表演。动作之前先刻意停顿一下——大陆演员的通病。本片,女人来到男人身旁,男人肯定早就用余光看到了,转身之前却有明显的迟疑。老师教的大概是“艺术不能直接”,演员们表演出来却成了小脑不发达。

2.痴呆表演。“你们知道那么多人看什么呢?看劳资科呢!”这么明显的话,在场的人居然听不出所以,还问,“劳资科有什么好看的?”脸上洋溢着傻傻的笑。

3.动作急停。正在给闹钟上弦的手,突然缓慢下来,以此来表明内心的波动。类似的,表情戛然凝固,也同样毫无创造性。

4.无关台词。“睡吧睡吧!”“关灯啦!”一群人,“真不错哎”“就是”“快点儿啊”。老师教的大概是,要努力真实地还原生活。结果却是,每个场景中的只有一两句话有用,却用几十句话来淹没——这个错误非常普遍,内地的编导都喜欢蒸包子,皮儿超厚、馅儿巨小。

5.莫名发笑。并不幽默的语言,演员们却哈哈大笑,还有嘿嘿的笑。编剧不知道怎么写台词了,就让演员笑;导演不知道怎么设计情感了,也让演员笑;演员不需要动脑子的表演,也是笑。

6.突然发怒。观众并没有感受到情感顺理成章的发展,演员却勃然大怒。老师教的大概是“激烈的矛盾冲突”,于是就有了愤怒的表演,扔鞋子、砸暖壶。

7.无关场景。讲故事几乎完全靠对白,为了体现导演做了点事儿,就让对白发生在不同的场景。电影院、操场、大街、洗漱间,这些场景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场景和对白内容也没有烘托映衬的效果,比如在电影院窃窃私语。而且,一定会有和场景相关的动作,比如刷牙,还有声效,比如流水声。但是,这些动作和声效和对白、和情节都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还会产生误会——本片中竟然有男人喂男人吃苹果,《断臂山》吗?

8.场景割裂。前后两个场景之间,没有蒙太奇的关联,完全隔裂。本片中跑步,一会儿大街,一会儿林荫道,一会儿厂区道路。场与场(Acts)之间无关联的错误,内地导演非常普遍,姜文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是这样。而姜文做得到、本片却没做到的是:一场(Act)之内,镜头间还是有蒙太奇效果的。

9.裸露换衣。本片的宿舍中,男人半裸,接下来套衣服。有哪个内地影视中没有裸露或者换衣的镜头吗?经常,还会有厕所和浴室的镜头,当然裸露的不只是男人。真不知道这是哪位老师教的?

10.从物起镜。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篮球;车间的第一个镜头,是机床。一个场景的第一个镜头是物体,是内地导演手法呆板、不动脑筋的重要表现,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非常典型。这个办法,可以让场景转换得不是很生硬,但是物体照样会成为情节和情感的障碍。

11.物体特写。女人受伤后的红药水,兄弟争吵后的暖壶,婚礼上的酒杯。对物体进行特写,似乎很容易制造和渲染情感,但结果经常莫名其妙。另一种镜头也很常见,让物体做前景。

12.反常沟通。男人说要打听人,女人说“你问吧,我都告诉你。”男人却转身离开,很冰冷、很牛叉的样子。本片中的另一次反常沟通是,先有拿手电筒的动作,再解释为什么——先动作后解释,可看作是对观众的捉弄,但国内导演很喜欢用。

13.面无表情。演员不知道怎么表演了,就满脸僵硬,似乎可以表达太多情感,尤其是北京人的牛叉和装叉。

14.节奏缓慢。本片的故事只适合一个三五分钟的短片,却拉伸了10倍。

15.强制反转。一个听来的消息,就产生情感的狂飙,对他人的态度也彻底改变。而这个消息,未经证实,且之前就可能猜得到。而这个消息的重心,不过是贞洁——1980年代文艺作品中的烂俗设计。为了反转,编剧会自己否定自己,本片末尾女人说先给男人写信,而之前朋友称那封信是伪造的。

16.情感突袭。因为担心,去寻找朋友,却看到他和一个女人在一起,这个女人是他们都喜欢的。前后两个情感的生硬对照,内地导演都会。

17.奇异哲理。“年轻的时候,真是个莫名其妙的时候,一切都是那莫名其妙。呵,怎么说呢?幸亏大家都有过年轻的时候。”最普通的大实话,严肃认真地说出来,好像就有人生的启迪意义。


我们还年轻(1982)

又名:我们正年轻

片长:45分钟

主演:于莉 杨晓丹 

导演:夏钢 

我们还年轻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