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使命下的破碎叙事——《维和防暴队》
今天聊聊中国电影《维和防暴队》。
片名Formed Police Unit (2024),别名中国维和警察。
由香港导演李达超执导的《维和防暴队》描绘了一群中国维和警察的形象。
他们被派遣至战火纷飞的冲突地区,面对的是恐怖威胁、武装叛乱以及犯罪集团,肩负着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
维和警察们不仅是执法者,更是和平的守护者、正义的捍卫者。他们将完成任务放在首位,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韧性。
影片中大量堆砌短视频运镜和音效,将一部原本应该有看头的电影拍成了短平快的宣传片,忽略了电影的本质,讲好故事,塑造好角色。
从导演的意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试图模仿林超贤导演的风格,追求《红海行动》那种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然而,影片中虽然不乏血腥的战场和断臂残肢,但每一段故事都显得支离破碎,剧本缺少打磨。
片中人物尤为单薄,每个角色都仿佛缺乏灵魂,他们的行为举止机械,缺乏应有的智慧。失败的人物塑造使得观众难以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也难以理解他们为何会在战场上做出那样的选择。
战斗场面的处理比较让人大跌眼镜,仿佛是在玩一场电子游戏,缺少自己的风格,无法展现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演员们的表现总体还不错,除了王一博。
记得上一次能拍好王一博的导演还是大鹏。《热烈》里的拍摄诀窍就是突出了王一博的长项,并让他尽量少说话,最好别说话。这样可以掩盖他在表演上的短板,还能让他的“面瘫脸”达到一种独特气质。
而在这部影片中,王一博的表演显得生硬而缺乏深度,无论是台词的把握还是情感的传递都显得力不从心,全程面瘫脸也是没谁了。
相比之下,片中的那些没有名气的黑人演员都演的比他好,也是绝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到失望。我本期待能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维和警察带来的触动,可惜并没有感受共鸣。
电影中的情节安排颇为降智,特别护送关键证人的场景中,仅安排两辆车参与,这在常理中显得过于轻率。考虑到证人的重要性,这样的安排无疑是不合逻辑的。而影片的结局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证人之所以能够存活,竟是因为坏人的内心愧疚,这种情节转折既突兀又无力,在畏威而不怀德的地方简直匪夷所思。
狙击手本应是冷静、理智的代表,但在电影中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服从命令的行为。以杨震为例,他身处一个令行禁止的环境中,本应严格遵守纪律,但他却屡次无视命令,肆意妄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不仅与电影的主题相悖,也让人对他的行为感到无法理解。
中国电影勇敢地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勇敢地展现正面的国家形象,这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尝试。然而,这部电影的成品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的叙事模式,而是要深入挖掘和展现我们独有的家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影片在不经意间踩了种族主义的雷,这无疑会带来负面效应,还真就是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猪八戒照镜子。
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形象的宣传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大量的努力和投入。我们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久久为功,以确保我们的作品能够真正地传达出我们想要展现的积极形象。
希望未来的电影能够更加注重故事的深度与广度,深入挖掘和展现我们国家的独特魅力和精神风貌。
英勇形象浅尝辄止,
故事破碎整体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