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里,艾伦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自由这一概念深深捆绑在一起。而对于自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这也导致了读者对于艾伦这个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为什么这个曾经的热血少年,随着剧情的进展,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这究竟是不是人设崩塌呢?或许可以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那里窥见一些答案。
萨特认为:自由无须外求,自由根源于虚无,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注定无法逃脱自由的命运。但自由带来的不是欣喜和解放,不是幸福与舒适,而是使人陷入孤独和焦虑、处于痛苦抉择的逃避中。
而加缪认为:如果一切都是荒谬,代表个人有真正的自由,因为自由就是取消所有先决条件,不给予任何暗示。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真正的自由,代价是非常高的。比如面临一道题目,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我既可以选a,又可以选b”,而是“我只能选一个吗?”“我非得做这道题吗?”以至于产生无尽的追问。也就是说,选a与选b的自由,是被必须做题的前提锁死的,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正如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经常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经典命题,都值得向前追问,“人生一定只有某个意义吗?”,“人生一定要有意义吗?”……这无穷的思考,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大多数人无法承受这种无边无际的自由之海,倾向于把自己束缚在某个限定的前提里。因为在这种限定的前提下,生活是更加轻松简单的。
例如作为学生,只需要拼尽心力去学习,因为我们接受“努力就有收获”以及“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之类的前提。同样,作为社会公民,作为丈夫妻子,作为父亲母亲,我们的行为是不假思索地坚信着某个被赋予的意义的。
这,就是艾伦的困境。
艾伦心怀对巨人的血海深仇以及对墙外即是象征自由的大海的向往,行动的目的性与正义性是非常强的。因为“将巨人驱逐殆尽”以及“看到大海”成为了少年的他人生意义的全部。
但正如我们知道的:海的对面,是敌人。
是不是像极了,在被告知“上大学就解放了”的我们,在面对更加广阔的社会时,心中充满的失望与不安。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没有意义,本来一切都是荒谬的,所以当“人生的意义”被毁灭,也就是尼采口中的“上帝已死”之时,我们改怎么办呢?
艾伦在一番挣扎后,给出的回答是:只有不断前进的人,才知道答案。
放弃对一劳永逸的答案的迷恋,放弃对意义的无聊思考,在行动本身上,在当下的这一刻,不断战斗。
成年后艾伦嘴里的塔塔开,与少年时喊出的塔塔开是不一样的。少年时的塔塔开,为了一个梦想中的终点,向着终点不断进发。而明白终点不存在,一切无法改变,自己只是命运的奴隶后,塔塔开是情愿承受一切代价的不断前进,这种前进,是没有方向却又竭尽全力的追寻。
为人生寻找答案,永远是无解的,在这样的无解面前,有人陷入消解一切价值的犬儒主义,也就是“躺平”;有人选择主动带上镣铐,成为他人塑造意义的奴隶,拜倒在抽象符号面前;而还有人,像艾伦一样,接收一切,继续出发。如毛主席所说: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