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很简单—《雨》。这个被影视与文学用烂了的意象,竟单独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了纪录片。不同的是,它终于独立出刻板印象,有了自己的情绪了。
质感。雨有着不同的质感,却觉得不同的作用物或者也可以说受作用物。但它与河流接触,产物是水花波纹,由点扩散到面;当他躺在地面与火车结束,产物是一片一片又一片的压平的面在褶皱着推动;而当它化作水冲出河口,便是全军动员般的水柱在往外涌……不同的质感创造千万印象。
节奏。全篇随主角的喜怒而导演,随雨的性格而改变。由弱,到强,再到弱;快,到满,再到快……撑着伞的人群也从疏到密,城市也从平淡转为拥挤。
最有趣的自然是反差!黑与白组成了暗与明,暗与明是画面的一切。温度也是反差的一种,坐在车里的行人比撑着伞的人群惬意,而撑着伞的人群又比裸露在空气中的花草更有安全感。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温度,也在看着别人的温度。远与近、朦胧与清晰、高与低……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化繁为简吧。制作者化繁为简,却又在局限性中寻找出了太多可能,黑白让倒影更生动,让伞型更高挑;方形镜头让画面结构更突出;而附奏的音乐让气氛有了安适,却又真的如雨声般活泼。
雨过天晴了……我感到的不是解脱,不是慰藉,而是可惜。可惜没能再多欣赏雨。真正的雨其实随处可见,只因它承载着太多的设想与标签。它不甘,而只有仔细观察它两年之久的Joris Ivens懂得她。
20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