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应该是国产战争大片《长津湖》上映的日子,因为当前的防疫形势,影片的出品方作出了延期上映的决定。
在等待《长津湖》上映的日子里,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2011)、《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2016)。
这两部纪录片,分别来自于长津湖战役对决的双方:中国和美国。《冰血长津湖》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由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出品。
两部纪录片分别以中国与美国的视角来回顾这场关键之战。两部纪录片在立场上是有分歧的,但在对战役的描述上是大体一致的,都客观地“重现”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冰血之战”——两部纪录片甚至使用的少量相同的影像素材。
《冰血长津湖》比较具体地讲述了长津湖战役的过程。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如何诱敌深入的,又是如何在天寒地冻中隐秘行军并最终形成了对美军的包围圈,“瓮中捉鳖”阶段又是如何围点打援的,以及美军最后是如何凭借空中支援仓皇撤退的,都讲述得比较清楚。《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的重点在讲述美军的遭遇,各种“卖惨”。
两部纪录片都采访了大量各自的亲历者。志愿军的亲历者在描述战斗的惨烈和气候的恶劣之余,更多地讲述了志愿军官兵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而美军的亲历者似乎沉溺在“地狱之旅”的痛苦和绝望中,主要讲述“死亡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甚少提及美军的“斗志”。
美军亲历者对志愿军的英勇是印象深刻的,他们回忆说,志愿军没有一个人退却的,前面的部队打光了,后面的部队捡起武器,继续发起进攻。在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上,志愿军远不如美军,但在精气神上,志愿军甩美军几条街。可以说,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志愿军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美军虽然有强大的空中支援,但被围困后,日子也十分难熬。美军亲历者在访问中“大倒苦水”,食物紧缺,保暖不足,营地设施简陋,等等。而志愿军这边,食物不是紧缺,而是有时候两、三天都吃不到什么东西,还要坚持战斗。有一个团的战士在作战前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他们每个人发一、两个土豆,让他们吃了再去冲锋。团长却无法满足他们这个小小的要求,只能当场泪洒。而战士们在吃不到土豆的情况下,仍然顽强奋战,宁死不屈。
志愿军亲历者回忆,他们取得战斗的胜利后,就会在战利品中搜寻美军的罐头,找到了就和战友们分着吃——这可能是他们在战场上的“快乐时刻”,因为他们实在是太饿了。
美军在抱怨保暖不足的时候,从南方开拔来的志愿军更是只穿着薄薄的棉衣,而且因为隐秘行军,他们有时候无法扎营,只能簇拥而眠、抱团取暖。正是因为对严寒的预估不足,志愿军的冻死冻伤造成的减员,远远超过了战斗减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美军的“卖惨”,在志愿军这里,已经是不错的“待遇”了。
美军的“惨”,是被志愿军围困所致,而志愿军的“惨”,一定程度上是因美军轰炸鸭绿江(切断了志愿军的补给线)所致。如果志愿军能够像美军那样得到空中支援,被围困的美军很可能被全歼,根本走不出长津湖地区。
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和美军的差距有多大?空中支援不算,坦克、大炮也不算,就是步枪、机枪等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志愿军亲历者回忆,当时的美军已经有了红外线装备,在夜间也能看见,而志愿军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
武器装备上的天壤之别,加上极度寒冷的天气,志愿军在打败美军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斗减员14000多人,而冻伤冻死减员更是高达30732人。志愿军9兵团一共投入了约15万兵力,战役结束时,减员约三分之一,可谓损失惨重。
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下称“陆1师”)伤亡也高达13961人,这支王牌精锐部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重创。1950年12月12日,是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的生日,他的“生日礼物”却是第10军在兴南港悻悻撤退。从留下的影像看,在兴南港撤退的美军,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士兵们成为了一群了无生气的“幽灵”。
《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多少还是站在帝国主义立场上的,美军的一些亲历者还诬蔑志愿军战士抢夺当地居民的粮食。但影片并不讳言美军战败的事实,亲历者们不得不悻悻地说,从结果上来看,志愿军才是战胜的一方。
同时,《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也分析了美军战败的原因。
“联合国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挥部队在仁川港冒险登陆,取得了成功,之后,美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平壤。一连串的胜利让麦克阿瑟变得狂妄自大,于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向外界喊出“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口号。
麦克阿瑟命令主力部队陆1师加快北上的步伐,争取在圣诞节前打到鸭绿江边,结束战争,然后让美军士兵回国过圣诞节。
陆1师的市长史密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研究了长津湖地区的地形地貌后,史密斯认为贸然北上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掉入敌人的包围圈。但是,他不能违抗上级的命令。于是,他故意放缓北上的步伐,在下竭隅里驻扎,并下令工兵就地修建机场。
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根本不把志愿军放在眼里,认为志愿军不过是一些扛枪的农民,战斗力有限。好大喜功的他,见史密斯阳奉阴违,十分恼火,下了死命令,让部队必须在某日之前行进到指定地点。史密斯无奈,只能命令部分部队继续北上。
美军很快在长津湖遭到了志愿军的分割围困。其中,在新兴里的美7师31团被志愿军“团灭”,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
吃到苦头后,美军开始向下竭隅里聚合,志愿军则沿途伏击。而部分美军幸运地“躲过”了志愿军的伏击,因为部分伏击的志愿军虽然保持着射击姿势,却已经冻成了“冰雕”!
美军撤退的时候,史密斯在下竭隅里修建的机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如此,美军撤退得仍然十分狼狈。美军是很重视为国捐躯者的体面和荣誉的,他们会尽最大努力把死者的遗体运送回国,给予厚葬。但从长津湖撤退时,他们却不得不用炮弹炸开一个大坑,然后将1000余具的美军尸体就地掩埋。那些尸体全都冻成了“冰体”,“堆埋”起来,体面尽失。
和麦克阿瑟、阿尔蒙德比,史密斯是更强劲也更可怕的对手,如果他是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整个朝鲜战局可能不会那么快就得到扭转。
史密斯在向上级汇报时,强调了志愿军绝非农民军,他们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在某种意义上,史密斯是美军高级将领中非常“尊重”志愿军的人之一。
1996年12月,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率团访问美国,在德克萨斯州的胡德堡基地,接待他的是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上将。查尔斯上将的父亲正是长津湖战役中的陆1师的副师长。据查尔斯说,他的父亲对长津湖战役记忆深刻,讲述的时候无比激动,他说志愿军飞机封锁挡不住,大炮轰炸挡不住,冰天雪地挡不住,大兵压境挡不住,非常了不起,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跑出来。而作为志愿军亲历者的迟浩田告诉查尔斯,志愿军当年没有飞机也没有大炮,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完全是靠勇敢精神战胜美军的。如果当年的志愿军有现在的武器装备,他的父亲早就当了俘虏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以勇敢精神和钢铁意志,打出了气势,打出了国威,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