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6-27

伏尔泰的错误:笼中的迁徙鸟

初看片名,我以为该影片讲述的是伏尔泰的生平,后来才渐渐意识到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是现代法国非法移民问题,并渐渐理解了片名的深意。
伏尔泰被誉为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旗手”、“法兰西思想之王”,他的自由、平等思想深深地融入法兰西民族的血液,在他的影响下,“法国”成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等价概念,而巴黎则成为了欧洲的纽约。世界各地尤其是黑非洲、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如迁徙的鸟儿一样,背井离乡,急切地飞往这个自由的国度。然而他们真的都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了吗?显然影片给了否定的答案:其实他们飞往的只是一个贴着“自由、平等、博爱”标签的笼子,进去之后就被剥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被硬生生地冠上“非法移民”之名,被隔离在法国主流世界之外,既想被看见、被听到,又怕被抓住、被遣返……就这样,这群迁徙的鸟儿似乎成了伏尔泰的俘虏,蒙头栽进了他三百年前设下的牢笼,任凭他们怎么无助地徘徊、痛苦地挣扎甚至愤怒地反抗,都终究逃不出悲剧般的命运。真的是我们伟大的哲人伏尔泰撒了谎吗?
影片开头的画面定格在一座女雕像的正面,她酷似法国自由女神玛丽安娜,她面带希望,手持娇艳盛开的玫瑰,好像在欢迎人们投向这个自由国度的怀抱。
男主角雅莱从祖国突尼斯来到法国谋求生计,他的目的很简单:工作和钱。然而在法国办证处,一位老者语重心长地道出了顺利移民法国的一些潜规则:在这个伏尔泰的祖国里,人权是人们崇尚的话题,他们只接受崇尚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的人,而对个人苦难生活没有丝毫的兴趣。所以为了顺利拿到移民证件,雅莱对当局撒了谎,隐瞒了国籍,以身份证被偷为借口隐瞒了身份,编造了来法国的动机。他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即将圆梦。可他却没想到自己刚刚踏进“伏尔泰的牢笼”。
在收容所里,面对同是阿拉伯人的朋友们,雅莱不敢承认自己是突尼斯人;在小酒馆里,面对令自己心动的突尼斯女人,他依然不敢承认自己是突尼斯人。这个国家没有给他丝毫的安全感。试想,在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当说出自己的国籍都将成为融入这个国家的牵绊时,何来自由、平等之说?
当雅莱得知结婚也是获得这个国家认可的方式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个命运坎坷的突尼斯单亲妈妈,当他终于找到可以依赖的另一半并对生活产生希望时,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女子因为放不下孩子对她的依赖,毅然离开了雅莱。梦霎时就破灭了。被掏空了心的雅莱在南美非法移民吕茜强烈癫狂的依赖下不得不坚强起来,继续为生计而奋斗。他不爱吕茜,却愿意为她和她肚里的孩子背起生活的重担,我想,这也是源于一种依赖吧。
其实,缺乏安全感的对立面就是依赖,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切入点。这群背井离乡的迁徙鸟自从离开故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强烈的依赖感并强烈渴求着依赖:影片中,他们时而用阿拉伯语亲切交流,时而身着民族服装,在民族音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祖国、民族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那个被父亲抛弃的小孩儿虽然尚不懂事,但每当妈妈离开他时,他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于是以大哭和捣乱来反抗,或许这正暗示着强烈的依赖已经扎根于移民后代的潜意识里了,我不禁想起了吕茜肚里的孩子,他的命运会如何?另外,影片的一开始就反映了移民们的另一种依赖,即对法国政府的依赖,他们把梦想和希望都寄托在政府发的几张纸上,把政府提供的免费食宿的收容所看成是天降的礼物,满心欢喜地接受。他们就这样在无形的牢笼中相互依偎,相互依赖,把政府的嗟来之食当拿来做安慰。
雅莱始终没有正经的工作,他时而在地铁站里卖廉价的水果,时而在公交车里卖报纸,时而在餐馆里卖花。他要随时提防着警察的盘问、清查以及逮捕。最终,他还是没有逃得过,在一个看似充满了希望的清晨,他在地铁站卖花时被逮捕,并被立即送上了飞机遣离法国,没来得及和任何人道别,甚至没来得及再看一眼这片他曾经如此憧憬的土地。影片到此戛然而止,留下了种种未知:雅莱将被遣往何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还是未知的其他地方?他将靠什么养活自己?吕茜和肚里的孩子怎么办?收容所的兄弟们会是什么下场?他们还会再见面吗……就这样,笼中的迁徙鸟被赶出了笼子,却也被驱逐出了他的理想之地。
画面依旧定格在那座女雕像上,不过这次,我们只能看到雕像的背面,玛丽安娜般充满希望的面容不再,博爱的怀抱不再,娇艳的玫瑰不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背影,那只伸出去的手好似在对千万个雅莱们说:滚回去吧,傻子!
这部电影大胆地揭开了法国社会的大伤疤:法国移民问题。这个问题追溯到二战结束后,当时,法国受人口下降压力大,而且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吸纳大量移民。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移民大量增加,有专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逆向殖民”,即原殖民地国家进入原宗主国的移民,好像在给历史还债。虽然加入法国国籍成为法国公民,理论上享有和法国本地人一样的权利,但由于政策实施和自身的种种原因,移民在法国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饱受高失业率、贫困、社会歧视、受教育机会少等问题的困扰。此外还有许多像电影中人物一样始终得不到认可的非法移民存在在法国社会,政府对他们采取的措施主要以追捕、遣返为主。这大大激化了法国社会的矛盾,也让法国始终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饱受质疑。于是,郊区骚乱、无证工人以及自由职业者等的罢工、游行示威、犯罪行为成为了移民们发泄不满的方式。
法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人们一边口口声声大喊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把伏尔泰、卢梭等奉为圣人、思想的引导者,一边视移民的人权于不顾,歧视、打击他们,剥夺他们种种权利。移民问题已成为法国的敏感政治问题,解决不当则会导致社会分裂、文化分裂和宗教分裂,最终导致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当局政府近期颁布了新的移民政策,称其为“选择性”移民,即只招来“好的”,把“不好的”拒之门外。我不知道这一政策能否真正有效解决法国的移民问题,我只知道,每个移民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到他们心中的热土上的,如果这片热土还能像三百年前的伏尔泰说的那样,矗立着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大树,有能力保障这群迁徙而来的鸟儿幸福自由地生活,那么它经受住了世界的考验;但如果精神大树已腐朽成一根根牢笼的栅栏,社会不得不贴上伏尔泰、卢梭的名言标签,那么是时候团结起来给这片土地浇浇水、撒撒肥,整治一下了,否则被询问起时,人们又只能摸着脑袋咕哝:这是伏尔泰的错误了。

伏尔泰的错误La Faute à Voltaire(2000)

又名:都是伏尔泰的错(台) / Blame It on Voltaire / Poetical Refugee

上映日期:2000-09-04片长:130分钟

主演:塞米·鲍亚吉拉 埃洛迪·布歇 布鲁诺·洛歇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编剧:Abdel Kechi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