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真正渴求永恒的荣耀这,则必须放弃世俗的荣耀,凡不能于内心鄙视世界的荣耀者,则必不会爱上天的荣耀。——《永恒的安慰》

出卖灵魂是否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

我们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一些额外的不义之财虽然能够满足我们当时的物欲,但是随之而来的总是未知。很多事情都是喜忧参半,乐极生悲,这些让人敬畏的词语总是在告诉我们噩运总是和好运一起出现,至于我们能够遇上什么样的运气就看自己的命数。

《黑桃王后》这部电影是英国电影史上被忽略的一颗宝石,或许是因为时运不佳的缘故。1949年出品的电影诸如《第三人》《仁心与冠冕》等电影不管是口碑还是票房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然而迪金森拍摄的《黑桃王后》却被大家遗忘。这部电影改编自普希金的短篇小说,在成为电影之前,还曾被改编成为舞台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形式。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赌博盛行,上流阶级在这种浮华世界中让自己的欲望在赌博中不断的扩大。一个身份卑微的军官总是来赌场进行围观,他深知一旦自己地位卑微,收入有限,在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之下是不会下赌注的,然而他又渴求用这种方式来获得财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纸牌的秘密,并且坚信一个伯爵夫人知道此秘密,为了得到这个秘密,他不惜用各种方式来接近伯爵夫人。然后,当他知道了秘密之后,等待他的未必是源源不断的财富。

这部电影带来的恐惧感是来源于一种未知而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产生的根源就是欲望,迪金森的电影在镜头的剪辑上很迅速,丝毫不拖泥带水,移动镜头和特写镜头相得益彰。神秘感和怪诞的意识形态以及对金钱的狂热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不为人知的欲望世界。如梦如画的圣彼得堡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罪恶,欲望和寻求以及实现的方式成为电影的主题,也是很多哲学家思考的问题。

在普希金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见他对人性以及超自然事物的探讨,比如善良,邪恶,贪婪,骄傲......等。《黑桃王后》最大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电影中有很多老年角色,胡子拉碴的书商,带有诅咒式的言语无疑增加了本片的恐怖效果。年老的乞丐以及仆人,年老的将军和伯爵夫人等等,我觉得导演设计的这些老年角色是为了给本片增加一些时代感以及宿命感,不管是得到多少财富,不管你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荣耀,都会慢慢衰老,慢慢走向死亡。伯爵夫人的荣耀以及奢华的生活是军官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正是这种高高在上的生活姿态才激起了他对金钱的渴望。总是伯爵夫人多么的富有,她到底是一个怕死却又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老人。而她本身也象征着一种死亡,一个秘密的死亡,一种欲望的覆灭。

在迪金森的镜头中,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欲望和死亡的故事,还有十九世纪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富有但是无所事事,他们野心勃勃但是颓废无能。在战乱的时代,人们总是乞求和平,然而在和平的年代,这些无所事事的贵族却沉湎在这种金钱构筑的游戏中也是一种讽刺。

人,面对的对可怕的东西就是无所事事,空虚以及莫名其妙的无聊,没有前途,缺乏理想和信念,弄不清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找不到自己行动起来的理由。一旦处于一种放空的状态中,欲望就会蔓延,如果爬山虎一样覆盖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善良变成邪恶,追求变成贪婪,不管是上上个世纪,还是上个世纪,还是这个世纪,纸醉金迷都不过是一场浮华的梦,华丽,但是吹弹可破。

黑桃王后The Queen of Spades(1949)

上映日期:1949片长:95分钟

主演:Anton Walbrook Edith Evans 

导演:Thorold Dickinson 编剧:Alexander Pushkin/Rodney Ack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