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恐怖片为什么恐怖,原因很简单,观众在观看了恐怖片之后,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恐怖片的灵魂,一部恐怖片究竟优秀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部恐怖片究竟恐怖与否。一部好的恐怖片可以用气氛以及声音来渲染,当然,画面是核心。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并不是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做好。能做好的创作者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恐怖片就会一笑而过,掀不起水花。
《精神病患者》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本片围绕一个变态杀人狂的落网展开,深夜,街头,一双罪恶的双手开始做案,白天,人迹罕至,这双罪恶的双手继续制造着恐慌。一个个的受害者都被残忍地杀害,然而警方却束手无策。变态杀人狂闹得人心惶惶,这一切并没有随着警察的重视而有所收敛,罪案依旧发生,悲剧依旧重演。
一个心理医生,一个女作家,这原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但是却产生了火花,心理医生跟女作家相互爱慕,但是女作家却有家室,这本是不该开始的情感,奈何却随着两个人的火花越来越频繁而浮出水面。女作家的丈夫对此敢怒不敢言。
随着故事的递进,这起罪案使得城市的所有女性对于男性有了一种深层次的恐慌,即使是熟悉的人也会让人感觉到畏惧,就在这个时候,心理医生的女儿出现了,她成了搅局者,同时也让最重的犯罪分子浮出水面。
本片更多的并不是一个深层次为观众揭开罪案信息的电影,本片更多的给观众带来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有一种参与感,这种参与感很重要。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感觉,因为有了这种感觉,观众们就能与本片中的主人公进行一种互动。
开篇我们看到的变态杀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第一人称视角,这种视角很重要,我们在玩第一人称游戏的时候通常才会看到这样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有一种极强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可以使得观众当一把“变态杀手”的瘾。可别小看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就会营造一种很强的参与感,观众在这种感觉之下就容易参与到变态杀手行凶时的感觉当中,当然,这样也会面对受害者有一种互动。
虽然这种形式很不错,但带入的视角不一样,就会有不一样的观感。观众们在感触到凶手的整个行凶过程的同时,也能对于受害者的绝望也有触及,这样一来,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就很顺畅了。参与感对于恐怖片来说就是吸引观众的利器。有了它,算是把观众留住了。
本片除了在摄影方面独树一帜,还有一点就是剧情推理。本片的过程是一个找到变态杀人狂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行进中却非常的曲折。观众基本上在一开始就容易被颠覆认知,我们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个变态杀手,这个杀手并没有明显的特征,以至于在之后看到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有可能。医生是有可能的,心理医生好歹与精神病人有所交集,这种交际是孕育犯罪的温床也说不定。尤其是从他看到自己的女儿换衣服的时候的态度就会容易让人怀疑。
随后,心理医生的女儿出现了,她的出现天然就有一种犯罪基因展现,但凶手究竟是男是女,究竟如何躲避侦察,这些都是这个女生所不能解释的。因此,随着一个个的嫌疑人出现,观众就容易被搞混。随着故事的递进,我们这个时候会怀疑水电工,会怀疑任何一个有反常举动的男人,正因为这一点,真正的犯罪分子反倒是不被怀疑。这也是本片最重要的一点。
正因为这一点,观众们最后才会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而本片的杀人狂并没有显著的特征,而是直到最后一刻才显示出来自己的动机,而这个时候,本片却戛然而止,这一切的猜想留给了观众,使得观众在观影过后也有深思。
以上,《精神病患者》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恐怖片,而虽然本片撞名《惊魂记》但却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经典。虽然没有希区柯克那样的大手笔,但却在运用了很多不错的技法之后,本片上升到了一种境地,这种境地也能给今后的小成本影片提供了参考。
偏执、恐慌、臆想,悬疑推理元素与神秘连环杀手的剪刀、黑帽子、死亡剪报完美融合。这种展现方式对于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来说是独特的,同时也是先锋的。因此,本片作为一部冷门恐怖片,也是容易获得观众们的喜欢的,对于这场恐怖游戏来说,推理推翻推理,恐怖片才会更加有趣。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