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艺术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的3D放映,由3D Film Archive LLC提供的35毫米胶片蓝光修复版放映;但是电影却是用英文配音,这点确实挺让人出戏,旁边的美国小哥看完还和我吐槽,来看这种冷门电影的人基本都是核心影迷,都是原声配音的支持者,重制何必还要用英文配音呢...
在电影开场前,由3D Film Archive的负责人到场向观众们介绍了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在60年代,好莱坞的3D电影进入了一个revival时代,cult电影导演们开始尝试用3D技术来制作恐怖惊悚片,其中以Andy Warhol的Flesh for Frankenstein(《行尸走肉》)为代表。进入70年代后,导演Allan Silliphant和光学专家Chris Condon开发出了一种35毫米胶片3D技术,大大降低了3D影片的制作成本。他们最初用这种技术来拍摄....成人影片。果然要色色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当时台湾制片人Frank Wong(中文名根据香港电影资料库的记载应该叫“王大辅“,除此之外他便没能在互联网上留下更多的资料)看到这种技术后便飞往纽约,与Silliphant谈判并买下了该技术的使用权,并且他们一起回到台湾筹备拍摄这部《千刀万里行》。Silliphant对此还非常高兴,因为他的技术终于可以超脱出那些不入流的电影,可以去拍真真正正的院线大制作。除了这部之外,Frank Wong还用此3D技术拍摄了《十三女尼》。而《千刀万里行》这部作品,在拍摄完成上映后确实也在港台取得了不小的商业成绩。
当时该电影宣传,《千刀万里行》是“中国第一部3D电影”,这一说法至今还流传于网络上。虽然站在我们现在的历史维度来看,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口中“中国”的概念也延展到对岸,那么中国第一部3D电影应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62年制作的《魔术师奇遇》,虽然该片在技术上还是要落后于《千刀万里行》。
这部电影的3D技术还是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但是在画面纵深感的展现上已经有所成就,比如一个镜头内前景物、中景人、远景环境的展现,还有就是现在已经被滥用往观众眼前砸各种东西的镜头,都可以说和现在我们看到的3D电影没什么两样。不过依然受当时技术影像,全片几乎都是最稳固的固定机位,而没有任何移动镜头;如此一来,创作便受到了很大的束缚,比如无法使用胡金铨在十年前在《龙门客栈》里就早已熟稔并发扬光大的“在打动中镜头平行跟踪主角“的运镜(后来这也被昆汀学到并运用在《杀死比尔》之中)。镜头的死板使得所有打戏都成了一种演员站桩式的机械表演,让观众无法深入代入其中。此外,你还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各种奇怪的“3D”化的黑点,这是因为拍摄时风沙粘上了镜头,但是拍摄者却碍于技术限制无法处理...
电影的技术细节就是这样,它的特色也全在早期华语电影人在3D技术和武侠电影呈现方式的探索上;若再剖析剧本,那倒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本片虽然借用了胡金铨《龙门客栈》的故事背景,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的浅显挪用,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实在差劲太多。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中的树林打斗明显致敬了胡金铨《侠女》中的竹林打斗,结尾的山丘之战也同《龙门客栈》的结尾如出一辙。
最后还有个fun fact:本片的4K修复重制是由3D Film Archive LLC在2021年7月众筹发起的,参与众筹的494人也多为美国影迷。众筹本来的目标是一万美元,最终筹集到了2.3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