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一开始就迫不及待二刷了《四个春天》(一刷是八月看的超前点映)。最近没空写大文章,长话短说一刚。
一、 给家人拍段录像吧,带家人去旅游吧
最近看了三段让我泪崩的文字/影像。一件是收拾家里,看到爷爷在2014年还能给我手写信,抬头为“我最亲爱的孙女儿”。到了2019年,爷爷已经只能每天躺在椅子上看动画片(且无法看懂内容),分辨不出身边人谁是谁,只能重复有限的几句话(“带钥匙,带雨伞”),成为一个和从前的他距离最遥远的人。
还有一件是微博上的视频#爷爷开门看见孙女#。英国一位爸爸,用手机拍下了爷爷每一次开门看到孙女的反应:每一次,爷爷都会惊讶地把音调抬高八度,喊道 “哎哟”……这和每天我打开卧室的门走进客厅,爷爷看到我的样子如出一辙,即使他已经老年痴呆,即使他对别人的身份已经没什么辨识能力,即使我每天都在。但他还是会把每一天的全部惊喜留给我。
第三件是《四个春天》的结尾,导演带家人去旅游;看到导演母亲在丽江机场的笑容,简直要泪如泉涌。想到我们全家,至今也只在二十多年前,进行过一次全家旅行,到了2019年,对此,我也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记忆——比如彼时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奶奶的一只袜子神秘失踪,被爷爷“嘲笑”了很久;回到几十年没有回去过的农村老家,猪在桌子下吃饭;大雨过后农村的泥泞道路上,爷爷和奶奶轮换交替着背我走路,小路两旁是蛤蟆“雷-沃”的叫声,这叫声,与火车上遇到的巴勒斯坦外交官因为我认识阿拉法特而喜出望外,一并成为回到北京后爷爷经常提起的两件事。
我姑姑经常遗憾,当年为什么没有趁爷爷奶奶还走得动,多带他们去走走——尤其是奶奶,明明是个非常喜爱新鲜事物、时刻渴望接触广阔世界的人,但是她的老年生活刚刚开始不久就卧病在床几近植物人状态;我也很遗憾,由于小时候没有随手留存影像记录的习惯和条件,曾经认真生活过的一切印记,都被时间冲刷得抽象了。于是我也只能羡慕《四个春天》中那些源自老父亲拍摄的家庭录像:一个喜爱钻研中学退休物理老师,早在1990s的录像带时代就沉迷拍摄和剪辑,用过人的热情记录下了全家人难得的春节相聚、集体扫墓和自己的最后一堂课。
我就没有任何这样的素材。《四个春天》给我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多给家人和朋友留点影像吧——倒不是为了拍电影,只是为了写一封给自己的家书。经常会感到没有归属感;感到和家人沟通困难;感到自己的家人没什么好被拍的;但仔细思考后,又不得不承认那些值得被拍的片段,明明是被我的懒惰错过了。美好的影像是生命留给我们最好的纪念品,我的家人是全世界最酷的人。

二、自由而无用的豆瓣式人生
这部影片非常豆瓣。导演最初在豆瓣上分享他的家人的故事,因豆友的鼓励开始考虑拍摄成电影;制片团队本身在豆瓣,看到了导演的原始版本,考虑做一个可供院线放映的版本;甚至连影片中的父亲和母亲,都始终处于一种“自由而无用”的豆瓣式理想生活中:90年代时就沉迷剪录像带;跳交谊舞;喝交杯酒;认真严肃地养蜜蜂;拉小提琴;总是放声歌唱;金婚了,回忆当初的恋爱故事……
丰富的细节,塑造了陆家老夫妇丰满的形象。听了太多“过年回家不敢面对父母”的段子,到了《四个春天》这里,老夫妇让过年回家不再可怕,也在给广大丧友一些对生活的信心:无需巨额财产、不用医美过度,在豆瓣式的生活态度下找到乐趣,人到老年,还是会有很美好的生活,不会成为“祸害”式的父母,儿女也会平安长大。


《四个春天》对于“幸福感”的描述非常动人,让我在观看时感受到了很强的安全感。单讲“幸福感”这个词,似乎很空洞:它是一切的起点,也是一切的终点,即使是如何定义已很难,遑论如何追寻——但是从《四个春天》的豆瓣式快乐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满足于豆瓣式的当下,就十分幸福了——琴棋书画田园牧歌儿女平安身体健康,这实在是太圆满了,圆满到没有什么是缺失的,于是就连欲望都微不足道了。
其中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讨论。人生可能有很多意义:创作、权力、宗教、探索……但是作为社会性动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于“人生意义”的第一直觉答案,还是亲人与朋友,一如屋檐上的燕子与箱子里的蜜蜂——这个答案听起来不酷却切中刚需,它意味着你有一个永远等你回去的家和一群坚实可靠的朋友,这带来的安全感胜过一切。
《四个春天》对于弥漫在当代城市生活中的焦虑,是一个很有力的平复:我希望待我老去的时候,无论彼时是否世界和平、我本人是否事业有成,只要能像影片中这样,能够和伴侣、儿女、友邻,一起度过四个又四个的春天,自由而无用,蓬勃而向生,我便是最幸福的。
当然这也是最奢侈的。

四个春天(2017)

又名:Four Springs

上映日期:2019-01-04(中国大陆) / 2017-12-30(UCCA艺术放映) / 2018-07-23(FIRST青年影展)片长:105分钟

主演:陆运坤 李桂贤 陆庆伟 陆庆松 陆庆屹 

导演:陆庆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