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时代 流量为王 这个时代给了更多人崭露头角的机会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真相门槛和言论发表的门槛

就比如在10年代之前 很少见得到粗制滥造的歌曲发表 因为粗制滥造的东西根本没有资格发表出来(当然现在粗制滥造满天飞也是发展的必须阶段 没有量变的积累当然不会产生质变质的飞跃)

就好比前段时间的胖猫事件 舆论的风向在长时间以来一直一边倒的攻击女方 可最后当官媒把真相真正放到人们眼前 又有多少人选择视而不见继续相信事件如原本姐姐的爆料一般胖猫是一个被欺骗被逼到死的纯爱战士。

人类的劣根性在每次有“大瓜”爆出的时候便显露无疑。每个人都喜欢落井下石喜欢看人出丑,甚至是希望比自己牛比自己厉害的人被爆出丑闻。每个人都希望爆料出来的丑闻大瓜只是冰山一角,最好有更多狠料证明舆论里卑劣一方的恶劣之深。事实也确实如此,的确也都是冰山一角,倘若全貌能够完全拼凑,那个人们愿意相信的,会选择相信的“真相”反而更矛盾更伤人。我也曾设想过倘若我就是站在风口浪尖的那个人,显然我没有勇气承受无数人的耻笑与谩骂,即便每个人都这么想一遍也不能让人们手下留情。但我并不是希望完全代入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待,否则也很容易认同当事人的观念,这样反而更加不理智。毕竟这是以七情六欲的忍耐力来衡量人道德标准的社会。

时代不断放大着人类的私欲,所以人们选择性的相信所谓的真相,相信契合自己观念的真相,相信能够暂时缝合矛盾的真相。教育的普及仍然任重而道远 ,如果门槛降低了那么就从人类本身入手将门槛抬高。会被舆论风向或是流言蜚语一直牵着鼻子走的往往是受教育水平低下的低认知人群,这一类人群更容易放大人类的劣根性。

正如宋乔安所说“daily面向的是一般观众 一般观众只有七岁智商 国中程度”

千万不要在这个时代下丧失思考能力,一定要谨言慎行,否则我们都会成为冷漠无情的施暴者杀人犯。

2.犯了错的人需要机会,但并非每个犯了错的人都能有机会。人是无法定性的

“把他们都杀了 让他们消失在这个世界 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不会 因为还会有下一个陈昌。”

剧中主要有两个犯错的精神病患 陈昌和应思聪(李晓明没有给出确定答案不在讨论范围)

一个是虐杀两名儿童的变态杀人犯 最后被确诊是精神分裂患者 按照相关法案将“逃过”死刑的审判

一个是因为承受了多方面巨大压力最终导致思觉失调症的年轻导演应思聪 险些犯下伤害他人的罪过 最终接受治疗后预后得以与自己的思觉失调共处

精神病罪犯已经屡见不鲜了 剧里这个议题或许永远都无解 或许与人性相关的议题本身就无法给出完美答案 呼吁社会给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到这些特殊群体或许就已经是最完美答案。需要开辟新土壤的人不止王赦一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

正如王赦所说“如果我们早一步 政府也早一步 试着去了解 他为何要这么做 为何要翻出这样的错 而不是急着把他处死 是不是未来就不要有可能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是这还是理想状态,王赦也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程序正义 很多时候程序正义必须优先于其他正义。

当然影视剧作品展露对弱势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本就是它们的一部分社会责任。

那么像应思聪这样的年轻人呢?(李晓明的情况可能和应思聪类似)

我们当然可以去谴责当下社会给年轻人造成的重压让年轻人无法喘息导致精神问题的产生。的确,年轻群体是精神疾病的重灾区,是的 年轻人需要空间 时间 自由,但这些东西谈何容易?社会大环境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就目前来看,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的解法只有努力奋斗为自己创造空间 时间 自由,因为努力奋斗很难改变世界,但可以让世界不改变你。

同时剧中也旁敲侧击道:

“明明失业 贫穷 药物滥用 更容易导致犯罪。”

每个社会体系都问题繁多自顾不暇 能拯救年轻人的只有年轻人自己。

全剧除了剧终集外每一集都在不断给主要的角色们施加压力,这种重压感不但给到了虚构的角色,也更给到了作为观众的我。我主观上肯定是不希望结局最终把每个角色都压碎 ,每个角色都好的值得导演给一个圆满的好结局,尤其是王赦夫妇和应思悦,应思悦这个角色更是告诉你何为当代会独立思考且坚韧温柔的女性。我主观当然不希望最后的结局完全压垮他们,可现实世界的我们呢?

“我一定会是一部好电影 有好结局的那一种”

愿你我都能在这个众生皆有病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把自己书写成一部有好结局的好电影。


我们与恶的距离我們與惡的距離(2019)

又名:The World Between Us

主演:贾静雯 温升豪 吴慷仁 周采诗 陈妤 洪胜德 曾沛慈 林哲熹 

导演:林君阳 编剧:吕蒔媛 Lu Shih-Yuan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