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影像潜入沉睡的黑夜,拾起模糊的记忆碎片,离别宁静,徒倚咆哮的穹苍,望着飞散的和平鸽,静静地注视。在血染的梯田,在烟熏的城邑,垂下无边无际的冰锥,刺穿战争的皮囊,剖出野蛮灌溉的历史,赠与未来,以爱封缄,祈祷战争从此只是一个传说。

不畏惧风雨,哪怕在风雨中倒去,却如何都承受不了摧毁希望的扫荡,活的意义只成了一个躯壳游离人间的笑话。这是人性的光芒,更是人性的悲哀。

一张张沉湎于纯净世界的脸,伴着疗伤的乐曲,在内心深处用泪洗刷着耻辱。那是获得解脱的幸福,艾丝玛睁开美丽的双眼,复活了一个复制悲伤的影子。幕即将落下,音乐再次响起,艾丝玛的心开启了一道迎接阳光的缝隙,集中营里泯灭良知的暴行在艾丝玛的唇齿间串成了一条血泪铺就的回忆隧道。

从没康复,也没有有效的救助,只有少得可怜的政府补助,及当地妇女中心力不从心的心理疏导活动。艾丝玛一直沉默地生活,不提及女儿的父亲,不期盼未来的新生,全心倾注于女儿,用带着仇恨的母爱。

如果无法向学校提供丈夫是烈士的死亡证明,就需要付两百欧元,这样女儿莎拉才能和其他的学生一样随校游团去旅行。可是这个家庭残缺、落魄、贫困,到处隐藏着悲伤与愤怒,不仅没有能力支付一丁点简单的快乐,即便要享受平静的家庭气氛,那也是一种奢求。

艾丝玛无法走出笼罩她一生的噩梦。与女儿嬉闹,女儿骑在她身上,这一幕一定是触碰了她的伤痛,史书里抹不去它的印迹。上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年多的波黑战争,无数穆族壮丁被杀并被扔进埋尸坑,无数妇女被塞族军队有计划的强暴轮奸,这样真实的画面留在艾丝玛的身体里。所以,再看到艾丝玛阴晴不定的举动,就有了更深的感触。而这仅仅只是表层的东西,颂扬博大无敌的母爱才是主旋律。

女儿莎拉成长在没有父爱的单亲家庭。脆弱敏感,她满心自豪于父亲壮烈牺牲的烈士身份,生活在母亲为她围起的屏障里,无忧无虑。她还叛逆任性,一面担心着母亲有了新的归宿会抛弃她,一面又随心所欲地挑战陈规戒律,无所畏惧。

艾丝玛看着漂亮可爱的女儿,爱与恨纠结,她的记忆里有魔鬼,这便是问题的症结,女儿青春期的任性不再是正常的成长变化,是住在女儿身体里另一个恶魔的灵魂。在莎拉举枪对着艾丝玛的场景中,这份爱恨情仇宣泄得淋漓尽致,艾丝玛发疯似地捶打女儿,这组生动的镜头直接打入了我的心坎里。

在夜店看场的打手爱上了艾丝玛,这份感情的源头是认领尸体时的邂逅。两个人的情感连着充满血腥的回忆与无限渺茫的境遇,除了现实就是无法逾越的过去,就连一个亲吻都是矛盾的。那个打手特别可爱,他爱他母亲的心深深感动了我。那位可怜的老妈妈身在自由解放的波黑,心却死在了恐怖的集中营,她一直在等待人道主义的援助。再说回到这个打手,他应该为艾丝玛,还有始终没有找到尸体的父亲留在格巴维察,他是一个好男人。

最后的镜头,母女隔着车窗挥手道别,看着镜头一点点拉远了观众与艾丝玛的距离,观影的我也默默地向她道别,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位伟大的母亲。对于新生的艾丝玛与长大的莎拉,可能明天的日子还如今天搬无助、无奈,但相信她们顽强的生命力,定可开出美丽的花。

06年波黑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凭借《格巴维察》摘走了当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纵观影片,完全符合金熊的口味。重故事背景,突显人文特色,之外又挂上了反战的旗帜,从妇女儿童的立场鞭笞人类自相残杀的兽行,单单探讨一个战争后遗症的话题,已足以摆平评委挑剔的眼神。

把镜头拉进战争的废墟,电影《格巴维察》借到了迈向成功的东风,得奖似乎全在天时地利人和,然而这又不能掩盖影片自身的凄美与震撼。所以回想当年爆冷的唏嘘声,未被其影响,当它是推波助澜的另类方式,观影也就没有了障碍。

不回避亚斯米拉.兹巴尼克长片处女作还有待改善的发展空间,不用先入为主的偏见搅乱看片的兴致,客观地看待这部影片,或许会收获更多。是无意,却是美妙的巧合,写于2010的母亲节,权当是我颂扬母亲的一份心签,祝福全天下的母亲幸福。


格巴维察Grbavica(2006)

又名:旅行之歌 / 殇城遗恨 / Grbavica: The Land of My Dreams / Esma's Secret

上映日期:2006-03-01片长:107分钟

主演: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Luna Mijovic 德扬·阿西莫 

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编剧:Jasmila Zb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