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9年5月15日)
有关战争创伤的影片有很多,表述战后余痛挥之不去的也不少,而这部出自31岁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之手的波斯尼亚影片,却有着充满灵气而技惊四座的魅力,在精神内涵上达到了一定的深远度,在情境寄托上又悄悄酝酿出断续而绵延的希冀。
本片选取了平民视角,以一对母女当下相依为命的生活细节、所面临的矛盾纠葛和伤痛情绪的表达宣泄,来反衬十几年前波黑战争留下的余痛沉疴,并提点出亲历者必须借助于爱和亲情的力量积极面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虽然片中主人公也是一对母女,但和索菲娅·罗兰主演的《烽火两母女》并不类似,而本片更是以无烽火、非直接的表述方式,营造出硝烟和暴力所带来的真实悲怆感。角色生活的格巴维察位于著名的萨拉热窝城郊,上世纪90年代初,塞军曾在此建战俘营,该片名直接将观众的思绪引向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而影片的真实感大略来自于导演的亲眼见证,彼时她的住址距离格巴维察很近,眼见了曾经充斥着屠杀和强暴的血色格巴维察。
影片场景多为清冽的冬季雪景,不是堆着积雪,就是雪花飘飞,十分契合其冷静回望和沉着面对的意境。同时,此片氛围沉稳平实,结构明晰清澈,叙事真诚细腻,特别是对人物内心创伤的拿捏,充满了人生阅历的再现和打动人心的才华,可以说,该片具有浓厚而深刻的积淀和思考,在观影时,很难相信它来自于一位清瘦静雅的年轻女性,而这仅是她的首部剧情长片(以前为记录片执导),彼时此片一出就带来累累硕果,获得了06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人道主义奖以及和平奖。
伊始不久,该片就简捷而有序地交代了这对母女的境况,并在细节处埋下了解析人物性格的因子:孤僻而叛逆的12岁女孩萨拉在父亲缺席的单亲环境中长大,和其它同学一样,她也傲然地宣称自己的爸爸是烈士;母亲艾丝玛为凑女儿学校的外出郊游费200欧元,而去夜店做服务生;只有在领社会补助时,艾丝玛才会去“妇女中心”听心理疏导课,而她也从未讲过自己的事,中心女负责人指出,从不开口的人往往具有更深的痛,且从来没获得过释放和解脱。的确,缄口沉默且表情淡淡的Esma有过沉痛到不易负荷的遭遇。
身为女人,即便被迫怀了孕,也会为这个孩子付出真情,这是母性使然,只是曾经的真实梦魇会不时地侵袭母亲的心绪——战时被关进战俘营并惨遭塞族士兵轮暴的艾丝玛怀孕生下了萨拉,艾丝玛在怀抱婴儿的一刹那便爱上了她,“她那么小,那么漂亮,令我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了。”新生命让曾经不想要这个孩子的艾丝玛接受了命运的错位和其污秽的来历,只是从未获得过伤痛释放的她还被自己的心囚禁着。
影片通过一些细枝末节来表现艾丝玛情绪的反复无常,如,母女俩用枕头嬉戏打闹时,女儿跨在母亲身上的举动,刺激了艾丝玛的记忆,她忽然冷冷地推开女儿;再如,拿到80元社会补助的艾丝玛去买鱼,高兴地对卖鱼大叔絮叨“萨拉最爱吃鳟鱼了”,晚饭时,她把整条煎鱼放到女儿的餐盘中,可女儿的某句话突然牵动了她的神经,她厉声让女儿放下碗碟去剪指甲;又如,看到俱乐部里顾客对陪酒女上下其手,艾丝玛会眩晕恶心到必须吃药才能继续工作;还如,对艾丝玛颇有好感的夜店保镖为了救她而大打出手,艾丝玛却对眼前突发的暴力行为战栗不已,不禁突兀地喊道:“你们全都是畜生”。
波黑战争作为二战后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在该区域民众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在片中,随处可见战争遗留下的伤害和疮痍,废弃的大楼、依旧萧瑟的街区、因惊吓过度心智仍活在战时的老人、大批缺失父爱的孩子、寻求社会救助的妇女、捉襟见肘的生活,而更多的问题来自于心灵的伤和痛。有着彻骨创伤的艾丝玛和男人接触有心理障碍,之所以能和保镖聊两句,是因他们在挖出的集中营死尸堆里找亲人时碰过面,经历让他们谈得来。当保镖要临去别国时,艾丝玛终于说道:“如果你走了,谁来认领你的父亲?”
饰演艾丝玛的蜜儿珍娜·卡瑞诺维克表演功力深厚,很好地诠释出了这位经历苦难却还需勇敢过活的波斯尼亚妇女,她完全再现了那种伤痛的至深感,于是角色因常被不堪回首的过去侵扰而情绪多变,她也演出了那种坚毅,努力将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人生重新拼接,即便经历了憎恨、厌弃、绝望、忍耐的艰难心路,她也给出了角色对女儿那份含着血泪的深爱,当女儿问她是否会再婚而丢掉她时,艾丝玛紧紧地搂住她,激动地说:“永远永远也不会。”而这句台词是要结合艾丝玛第一次怀抱女儿时的感受来体会,这种含着痛的爱,令人叹惋。
片中温暖人心的地方也是劫后余生人们之间的真情,迫于无奈,艾丝玛向萨宾娜借钱,同样穷的萨宾娜向工友求助,女工们虽都不宽裕但还是借出钱来,那由一大把零钱凑齐的200欧元浸透着人间的温情和慰籍。凑足了郊游旅费,却引爆了真相风暴,风暴之前这对母女间始终磕磕绊绊,矛盾也随着“烈士子女可以免费校游”这一特权的抛出而逐渐被激化,女儿催母亲拿出烈士证明,可母亲一再推拖。当费用被交出去时,在同学那里受到质疑的萨拉爆发了,她像只绝望的困兽般举枪指向母亲,质问真相,终于,艾丝玛也爆发了……
这场风暴是艾丝玛获得释放的引子,她在心理疏导课上终于哭诉了自己的遭遇。萨拉则亲手剔掉了自己的头发,因为那是在她急切想知道自己是否像父亲时,母亲所说的相似处。郊游之旅终于成行,光头萨拉无言地上车,在后座望向母亲,目送女儿远去,母亲感慨而落泪。
此时那首动听而深情的歌《萨拉热窝,我的爱(Sarajevo mon amour)》响起,萨拉跟唱,渐渐露出笑意。继而角色歌唱换成歌手吟唱的配乐,那汩汩而来的清越曲调、美妙旋律合着对故土的爱和对未来的祝福,于片末袭来,且久久弥漫,仿佛一种精神慰藉,并坦诚守护和平的必须性。

(遍寻不到该片原声碟,这是片尾那首朗朗上口的《萨拉热窝,我的爱(Sarajevo mon amour)》的歌词:)

我们一起长大,我的城市和我。
同一片蓝天,献给我们一句诗。
在特雷贝维奇山下,我们做着同一个梦。
谁会长得更快,谁会长得更美。

我出生的时候你是那么高大。
在伊格曼山上,你微笑哄我入睡。
这个长大的男孩,已经爱上你。
留在这里,和他的城市在一起。

无论我走到哪里,总是梦见你。
所有的路都带我回到你身边。
我期待看见你的阳光,
萨拉热窝,我的爱。

你有你的歌,我为你歌唱。
我希望与你分享我的爱,
还有我的快乐和幸福。
萨拉热窝,我的爱。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743151_h.html

格巴维察Grbavica(2006)

又名:旅行之歌 / 殇城遗恨 / Grbavica: The Land of My Dreams / Esma's Secret

上映日期:2006-03-01片长:107分钟

主演: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Luna Mijovic 德扬·阿西莫 

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 编剧:Jasmila Zb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