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一口气看完十六集,在小组和追剧的豆友讨论剧情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唐狄公案》剧组是在用一种新思路拍狄仁杰。
这个思路是不把凶手的诡计作为每个案子的重点,而是把还原狄仁杰的破案过程,呈现狄仁杰那些颇具特色的破案手段当作核心来设计、编织内容。
为什么这么说?这几天比较闲,看剧之余去搜了一下《大唐狄公案》和高罗佩的介绍,发现但凡提到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一般都会介绍它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高罗佩的背景、写作动机以及《大唐狄公案》的特点。
喜欢读西方侦探小说的高罗佩,之所以想提笔写下“同人文”《大唐狄公案》,主要是因为他发现中国古代法官在证据搜集、逻辑推理、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素养,和福尔摩斯这样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西方侦探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在对中国公案小说和西方推理小说做了研究和比较后,高罗佩取二者之精华,才写下了《大唐狄公案》。所以在破案手段上,熟悉西方推理小说的观众会觉得狄仁杰有股“福尔摩斯”味儿。但他又与西方侦探不同,他是忧国忧民,始终心怀社稷和百姓的士大夫。这两方面都立住了,才是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
有人总结狄仁杰的办案特色是“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接下来围绕《屏风案》、《黄金奇案》、《雨师传说案》里的一些细节展开说说到底是怎么呈现的。
《屏风案》里,为了寻找李翰下落,狄仁杰和乔泰趁天黑把陈守卫绑起来,最后又是逼又是诈地让守卫说了实话,拿到了线索。《雨师传说案》里,狄仁杰明明才批评过马荣总喜欢顺手牵羊、小偷小摸,但为了去盐掌柜的仓库里找李校尉贪污的军备,还是会背过身子去假装没看见,默许马荣撬锁开门的行为。
无论是拿口供还是撬锁,狄仁杰破案时采取的这些手段,放在今天那在程序上肯定是不那么合乎程序,这也就是狄仁杰所谓“重效率而轻缛节”的地方。作为有朴素正义感的观众,看狄仁杰这么操作应该还是挺爽的,毕竟一个是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捞油水从来没有被惩罚过的贪官,一个是不顾士兵死活私贩军备的奸商。
还是《屏风案》,由于缺乏实质证据,当事人又都被杀人灭口,杀人凶手滕坎非但不会被绳之以法,还能靠亡妻银莲的诗稿继续享受名和利。于是狄仁杰让马荣把手稿连夜从滕府偷出来送去长安,第二天又当着百姓的面揭露滕坎的罪行。虽然没办法用谋杀案定罪,但让民众了解了真相,并且用欺君之罪让滕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用另外一种罪名让正义得到伸张,怎么不算是“讲操守而又善变通”呢?
善于观察和逻辑推理这两个海内外侦探必备的技能点,在《大唐狄公案》的每个案子里都有体现。开篇的明珠案更通过对客栈里形形色色的住客的观察,凸显出狄仁杰的这个能力。
《雨师传说案》里,出现了四个娃娃兵和哑巴两个迷惑的嫌犯选项,但是狄公没有主观臆断,而是通过走访酒馆、军营和质肆调查取证,得到了关键信息——哑巴的口供不符合尸检结果(每刀力度都一样,但尸体上有一前一后一深一浅两处刀伤),娃娃兵逃出军营是把军刀当了买酒喝,当晚打烊后质肆只有钟掌柜和林掌柜。最后狄公终于把嫌犯锁定在了林掌柜身上。
由于没有铁证,狄公找林掌柜问话的时候安排了一些陷阱,先问他知不知道钟掌柜有个爱人,林掌柜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直接就说是那个疯女人杀了他,这个反应显得他更为可疑。接着狄公再故意说他是因为贪财所以才起了杀心,林掌柜成功被激怒,于是才把自己受到的委屈和杀人动机和盘托出。这里其实既体现了狄仁杰破案重逻辑推理,又突出了他对犯罪心理学的了解和应用。
过去影视剧里匡扶正义的青天大老爷向来是完美的,符合中国老百姓对理想公务员的想象——气质稳重,文采了得,办事缜密,道德上没有瑕疵。要说缺点,最多也就是有点胆小,不怎么能打,他们不会像狄仁杰这样用不怎么符合程序正义的方法获取证据。
为什么狄公那么“非典型”?在“明珠案”里导演和编剧就做好了铺垫。虽然狄公文武双全,在庙堂之上也有不少人脉,但小小年纪就目睹了父亲因自证清白选择投河自尽,经历了家道中落,又在文化和习惯完全不同的西域历练了多年,沾染了不少江湖游侠气。这些过去让他对追名逐利并不感兴趣,办案时候也没有那么循规蹈矩,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这才导致他与传统的公务员形象相去甚远。
到第十六集,“非典型”的青天大老爷立住了他的形象。个人推测,最后一个案件应该是会牵涉到黑焰的主案件,狄公应该会亲手揭开黑焰的秘密,帮自己和曹安了却心事,同时也帮武后稳固地位走上革新之路,维护大唐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