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每个夜晚,你唱着摇篮曲哄我入睡,今夜,摇篮曲仍在唱着,我陪你走完最后的时光。
在BFA的教学放映上,《姥姥的外孙》再次从我心底被唤起,伴着全场的阵阵笑声与轻轻啜泣,在泰国,在中国社会,甚至全东亚家庭的一幕幕日常被投射到了荧幕,本以为能克制的情绪依然倾泻而出。影片最后,掌声响起,红着眼睛的每一位观众开始谈论剧情与自己的家庭过往与现状,我也逐渐从影片的强情绪中抽离,回味起我的姥姥与母亲。
不同于第一次的情感沉浸,第二次的观影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时间,也有了更多的注意力去揣摩全片的故事结构与主题,以及表演,摄影与声音。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便是知道姥姥患癌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而影片后半程,姥姥再次期待儿孙们回家团聚时,换来的却是一张空空的桌子和即将被放入橱窗的饭菜。
似乎在现实社会中,家庭关系的连接往往要靠物质才得以维系,而在生活趋于平淡与日常时,我们对“家人”“亲戚”的需要也不断减弱,姥姥患癌,遗产等待被继承,消失的儿子们与外孙相继出现,为着自己的需要“孝敬”着老人,血缘关系逐渐被利益关系所取代,亲情也被外化成了可见的房子与银手镯,我们无奈感叹亲情的丧失,可又不得不接受出于利益考虑的本心。影片近乎完整地呈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关系,使我们能跟随着阿安的视角,感受他的变化与成长,更能借此反观自身在家庭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是我们爱这部电影,乐于探讨它并为之感动的重要原因,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看向周围,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存在,有多少因为房产而重聚在一起的家人呢?
影片中的一组组对照关系为我们展现了不同人在面临近似处境的独特情绪。阿安因为了解到表妹在爷爷临终前对其一直进行照顾从而继承遗产,便也开始为了自己的目的走进了姥姥的生活,他时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在姥姥的心中自己排在哪里,也为两个舅舅的频繁但低质的关心感到厌烦。但至少在影片前半部分,阿安也始终在为自身利益考虑,本质与舅舅无异。而影片的故事处理比较巧妙的是,阿安情感转变的表现是随着时间与日常的推进慢慢进行的,在写许愿卡时,看到阿强的虚伪与其实质上对亲情的淡漠,他在许愿卡上写下“希望姥姥中大奖”,姥姥也逐渐对阿安给予信任,将钱交给阿安让其放到橱窗,二人的情感羁绊也逐渐变深。姥姥在打牌时透露出,非常害怕大年初一家中的冷清,两次看到这里我都会落泪,我家过年时的状况同样如此,而在前十几年的生活中,我却无法意识到,姥姥在我们初一返回老家时,独自面对的孤独与落寞。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像连接着心灵的传声筒,将我们心底隐藏的,无法言说的感受传递与放大到银幕,我们便能在黑暗中变幻的画面上,找到每个鲜活生命的相同共鸣。
第二组对照,是继承遗产时两代人相似的境况。姥姥的父母去世时,他们把遗产留给了自己的哥哥,而当她面临着身体的日渐衰弱,最终没有把遗产留给阿安,而选择了欠下赌债,生活不安的小儿子,女儿在一次聊天中说出了那句记忆尤为深刻的台词,“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但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无能者得到好处与同情,有为者收获痛苦,同时被认为无需得到回报”姥姥在被这样的观念伤害的同时,也不自知地、以一种对子女“深切关爱”的姿态把这种想法传递了下去。而当我们跳出影片,更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太多的家庭付出者没有得到TA们应当得到的东西,隐形的桎梏跳出屏幕,绑架着现实中的我们,于是,身为女儿的阿秀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说到:
“付出总比收获让人更觉得心安理得。”
全片的人物设计几乎囊括了生活中可见的众多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对影片产生深刻的共情。我无数次感动于姥姥对子女与外孙长期而深刻的爱,不愿被移动的观音佛像,日期布满每页的存折,被塑料袋包裹着的石榴果……影片最后的部分近乎井喷式地将姥姥一生没有说出口的爱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许多家庭中的老人或许不善言谈,但他们总会用自己认为的爱庇护着所关心之人。阿安更是人物性格与情感发生转变的典型,在得知姥姥并没有把遗产留给自己的时候,他的目标破裂,在与表妹的对话中,阿安询问她是否会梦到爷爷,而表妹却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答。姥姥定然深爱着阿安,正因为阿安给了她其他人给予不了的东西——时间,而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陪伴下,阿安渐渐感受到了他对亲情与爱的真正需求,自然而又细腻地完成了蜕变,没有任何一种真爱需要用除爱本身在外的因素维持,也没有任何一种真爱经不起时间与人心的变幻。
当阿安在深夜唱起摇篮曲,他在全片留下了第一滴眼泪,他不知道紧握着的手何时松开,屏幕前的我们,更不知道今夜的摇篮曲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唱响。
火车驶过阿安的身旁,我们跟随着摄影机,看到了一幕极为精妙的闪回:姥姥牵着阿安的手,走在无人的铁路旁,他们将两颗小小的种子埋在了自己的心底,十几年后,第一颗种子长成了中奖的彩票与手中的存折,另一颗仍在接受着阳光和雨的沐浴,等待结出无数只为一人准备的石榴果。
“阿安,给姥姥指路。”
“姥姥,你在我心目中排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