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同一列开往终点的班车,一路上总有人上上下下,最后陪伴在身边的又会是什么呢?是温馨满足的亲情、孤寂无边的落寞,还是疾病缠身的恐惧?暮年的人生,如同夕阳西沉的黄昏,静待万物沉寂的幽暗,是未知、是恐惧、是留恋和不舍。临终关怀类电影,总是如同催泪弹一般直击人柔弱的内心,我们总是容易将一些情感和瞬间,投射到自己的经历和亲人身上,最是忧愁和伤感。
姥姥的一生是奔波而操劳的,性别的歧视注定了她愁苦的一生。年轻时全身心照顾自己的母亲,却一无所获,财产全部分给了哥哥,父母挑选的丈夫也是一事无成。一辈子早起卖粥养活几个不成器的子女,到最后也是劳燕分飞,剩下她独自生活。癌症晚期的她,收到也只是一众子孙的算计,想着她那可怜不多的财产和房子。她很清楚他们的有所图,但一辈子习惯付出和爱别人的她,也从来没有怪过子孙。爱别人也是一种幸福,至少没有亏欠。即使她怎么也借不到那100万,也没有想过动外孙的成长基金。
姥姥这种一辈子独立的女人,并不希望成为别人的负担。人前冷静淡定的她,会在夜晚在床上痛苦呻吟,喊着爸妈、喊着害怕死去,蜷缩成一团而哭泣。面对死亡,人总会卑微的显露出自己的痛苦,对世界的不舍,对亲人的留恋,对过往遗憾的不甘。她说女儿每次总是越帮越忙,其实她是希望女儿可以自私一些,为自己多考虑一些,不要像她这样一辈子过得那么累。对于老人来说,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子孙都可以过得更好,比自己更好。年轻时她会为了大儿子戒掉牛肉,年老时又将自己房子给小儿子还债而住进养老院。父母之爱总是那样纯粹而干净、无私而伟大。
外孙最开始只是有目的的付出,为了遗产而尽“孝”,但却在过程中明白了爱与付出。当他扶着姥姥的灵柩一路向前,走过姥姥的人生。经历的每一个场所,她的粥铺、小桥、储蓄所…那就是她的一生,那么枯燥和无聊的一生,却是姥姥生命最根本的见证。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功成名就,一生成功、昂头向上,低级和卑微的生命才是常态。她用自己一辈子的付出养育了子女。她一直在为别人活,唯独没有为自己活。当她走进大儿子装修考究的家里时,满是拘谨和不适,那是她没有住过的好地方。即使没有外孙的提醒,我想她也不会住过去的,她不想打扰他们一家三口的安详生活,也不想给别人增加麻烦——这就是东亚女性千百年的宿命。
人性的爱与人性的私,交织成这部复杂缤纷的电影。摄影的滤镜和角度,如同色彩斑斓的杂货铺一般,总会让人不自觉想起童年的午后,外公外婆轻抚着我们的额头,催促着快快长大。那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孩童的长大,也是伴随着长辈的老去逝去。生命总是如同川流不息的列车,长辈到站后,今后的路途只有回忆才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