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种题材电影似乎提前知道故事也没什么关系,但我还是觉得一点不知道的观影体验最佳,哪怕是片中目前最出圈的关于女儿和儿子的那句话。
以下观后感难免有剧透。
好电影能从虚构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真实,这部电影对我就是如此。
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要强女儿,努力自力更生,奉养父母终老,但无论从情感还是经济利益上都没有得到偏爱和补偿,这也是我的姥姥。
但不同于电影,我的姥姥没有儿子,也没有外孙,只有女儿和外孙女,她所背负的“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肿瘤”的“诅咒”,没有机会往下延续。
回到电影本身,似乎有很多能聊的,又似乎没什么可聊的,电影技法规整平常,配乐虽然好听但似乎用得太满,主要角色“姥姥”和“外孙”之间的情感变化也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反转”,你几乎可以猜到故事的全部走向,但依然会被打动。
其实,我是没有想到姥姥把最值钱的房子给不争气的小儿子的,但当这个情节出现时,又觉得合理得不得了。正是因为我没有猜到姥姥到底如何分配自己的遗产,临近结尾妈妈那句“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肿瘤”的“埋怨”,更让我一声叹息。
不中用的孩子被父母疼惜,争气的孩子反而被辜负,家庭亲情终归不是职场,不是你越优秀越努力,就能得到越多的。
场外的观众理当愤愤不平,可有相似经历的人大概别有一番感受。
金钱的回馈当然最实在最直观,可往往那个不被偏爱的孩子想“争的一口气”并不与金钱相关。说是自尊也好,不想落人口舌也罢,没有物质回馈,反而证明了其“心”之“纯”。
这就是东亚文化里很吊诡的一点,感情只要跟钱挂钩,就失去了某种正当性和纯粹性。
这也是这部电影想探讨的主题之一——家人在陪伴老年人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应该获取金钱上的补偿。
本片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主题,当然不会获取如此高的口碑,还有另一个在当下网络平台能轻易攫取流量的话题——重男轻女。
在这个宛如踩钢丝的话题上,本片难得做到了各方面的平衡。看到有人评论说,如果主角不是外孙,而是外孙女,结局会怎么样。本片用另一个角色小梅告诉观众:性转也一样啦。
甚至,片中的小梅因为不是主角,关于她的留白,也就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同理也包括男主阿安的妈妈。某种程度上,小梅和妈妈是才真正是切合电影主题的隐藏主角。
很难讲小梅将照顾老人为其送终作为“可投资的职业”时,对那个亲人还有多少感情。她决定不救治外公时,究竟是为了外公还是自己?她爽快扔掉了外公留给她房子里的东西,跟阿安得到房子的舅舅别无二致。
阿安的妈妈更改排班,同意儿子去照顾姥姥,没有一点想要争一争遗产的心吗。比起一直得到妈妈偏爱、生活完满、趾高气昂的哥哥,她是否觉得,既然自己得不到,还是留给不争气的弟弟的好?
我写这些倒不是对这两个角色有批评,相反,这恰恰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点,对这两个刻画留白女性角色的暧昧处理。
以及,小梅的角色多少并没有美化“照顾老人要带着感情”这件事,现实生活中,只要家中有长期卧床病人的,哪怕你并不是那个照护者,也多少知道,照顾病人是一件多么心力交瘁的工作,谈感情又是多么奢侈的事。
可电影终归不完全是生活,我们依然可以在潮湿的南亚风景中,因为一颗小小的石榴而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