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近年的台湾电影,主流片没有什么起色,在这种情况下,青春题材的电影也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艰难发展: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到另一个片子的影子;从这个片子的叙事手法,联想到另外一个片子的叙事手法。最近看到一期2001年的杂志,用很小的篇幅介绍张作骥,提到“张作骥被称为上个世纪台湾电影最后的希望之光”,而这样高的评价,却被放到很小的角落里。
在电影《黑暗之光》中,导演张作骥不仅运用了写实主义来述说一个动人的故事,还在故事当中缝上了幻想的针线。故事中的康宜,康宜的家人,阿平,黑道大哥,就是社会底层的写照。自幼失去母亲的康宜,在黑道大哥赞助的盲人按摩所里帮忙,像我们一样波澜不惊地生活。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和黑道有着一定的纠缠,于是电影中才有了形形色色的波折。因为是底层,所以才要面对这些波折。康宜,这是一个敏感智慧的女孩子,十七岁的夏天里遇见十八岁的阿平,她在楼梯的拐角亲到了阿平的面颊,勇敢地生活着,面对波折也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镇定。故事的过程充满了家人的温情和家门之外的暴力,阿平在乱战中死亡,康宜的父亲在大病之后消失了。
“在黑白两道错综复杂的残酷现实中,爱情的表现方式也揉入了许多暴力的因素。其实众人所谈及的生活或者爱情的曙光,早已经随着男友阿平的惨死街头而烟消云散了,对于曙光之说,确实是无从谈起。”我想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好的,看过了电影,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电影当中的曙光,确实是存在的。即便在电影朴素的表层,乌云覆盖的天空里 ,也常常见到阳光竭力冲破遮盖的场景。在电影真正所要表达的深层里,勇敢乐观的康宜就是一道曙光,在残酷的现实当中,她向观众展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影片用一段貌似虚幻的场景收尾:佳节当日,窗外开满了绚丽的焰火,大家准备吃饭的时候,阿平带着康宜的父亲走了进来。
在我的观念当中,电影中所涉及的青春,其实是生命的一道伤口。阿平的生命里,就有这样的伤口,但是伤口太大,他和他的身世,终于成了过往。康宜的生命同样有这样的伤口,但是她依靠顽强的意志让伤口愈合了,因此这道伤口是美好的、难忘的。总之,电影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底层的人们是愈底层愈有生命力,人生总有光明和阴影的交错,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打断生活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