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光看片名就感觉到浓厚的以色列风情(我一直觉得蓝色就是以色列的民族色)。的确,这部片子反映了生活在以色列的各阶层、各族裔的小人物的故事,出身离异家庭、情场失意的婚礼服务员到一个人住酒店套房的诗人,从为了养活孩子而身怀六甲到以色列打工的菲旅宾女佣到坚持梦想的阿拉伯裔话剧演员。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以色列的社会现状:失踪人口、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慈善事业、多民族融合等等。
一开始婚礼的长镜头,一下子就把片中的几个人物囊括进去了,女服务员、女婚礼摄影师、新郎和新娘还有观礼的菲佣。然后从女服务员在蓝色的大海遇到长着雀斑、光着身子、总是穿着游泳圈的小女孩开始,这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就慢慢地发展了。这几个故事从一开始到比较后面的发展都是有点消极的,因为几个主人翁都处于不太好的境遇当中,社会上的不公平对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使他们就像漂泊在瓶中的船,蓝色大海的水母,无助地生存着。而到了最后,人与人之间误解的消除、释然让故事有了完美的结局。
最有意思的镜头应该是女服务员小的时候在海滩游泳的镜头,以小女孩的视角拍的,作为故事线索的买雪糕老人的镜头,爸爸和妈妈准备吵架的镜头,到在海边游泳时迎面而来的汹涌浪花再到回头望见爸爸妈妈在海滩上吵架的镜头,生动了还原了女服务员唯一的童年记忆。而这个情景也暗示了观众,其实那个在大海走出来的光着身子、戴着游泳圈的小女孩,不过是女服务员童年的一个幻影。
有一个城市小人物故事片惯用的手法也在本片中出现了,就是不同的主人翁会在同一场景中产生交集,他们不一定认识,但这些交集却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此外还有从一个故事转移到另一个故事的作用,比如菲佣和女服务员在街边不小心撞上了,菲佣的钱包里面的东西洒在路上,女服务员帮忙捡东西,而菲佣却把儿子的照片弄丢了。看到这里我联想起自己多年前看的同题材的越南电影《恋恋三季》,这部片中也出现了不同的主人翁产生交集的情节。与《蓝色果冻海》不同的是,《恋恋三季》是以一年的“三季”作为时间线索,以“爱恋”为主题,而《蓝色果冻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区间,它是以广泛的“生活百态”为主题,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叙事的。
有一个细节是很有趣的,就是警察局的警官将不能有专门文件夹入档的失踪人口档案一一折成之船的样子,从而引申出瓶中之船那首诗的隐喻。
这首诗是有意思的,前半部分是新娘子写的,她当时跟丈夫度蜜月时屡遭挫折产生隔阂,所以才写下有点绝望的诗句;后半部分却是给新婚夫妇让出套房的单身女诗人写的,却也成为了她的绝命诗。就像无助的蓝色水母,她带着有遗憾的情感了解自己,孤独地离开人世。在这里po出这首诗的节选,以作欣赏:
(新娘子写的)
瓶中之船
不会沉没
不会积尘

看瓶中船漂啊漂
多漂亮啊
却没人能上甲板
不知驶向何方

外界的风不能使之扬帆
船不能扬帆
帆就成了装饰 船翻了

水母
就在船下方
被水包围 仍感口渴
眼睛一睁一眨 喝到水......
(女诗人接着写)
从不能闭上眼
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
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
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
不可一世的姿态......

这个贯穿本片的隐喻,其实不仅仅能用在民族命运蹉跎的以色列人身上,芸芸众生,未尝不是如此。人都是孤独的,当中苦乐无人知晓,无人相助,就像瓶中孤独漂泊不能扬帆的船;但人也有属于自己生活的姿态来保持尊严,就像用眼睛喝水的、可爱的蓝色水母。

蓝色果冻海Les méduses(2007)

又名:蛇发女妖 / 水母 / Jellyfish / Meduzot

上映日期:2007-06-28片长:78分钟

主演:莎拉·阿德勒 Nikol Leidman Gera Sand 

导演:希拉·格芬 埃特加·凯雷特 编剧:希拉·格芬 Shira Gef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