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拋開11月份即將上映的《Arcane》第二季不談,《機器人之夢》(Robot Dream)可能會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動畫。它足夠輕盈,全片沒有一句對白,情節走向專一得像老電影,沒有《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那樣有些不近人情的晦澀,作畫上也極盡所能簡潔明瞭;然而它卻奇異地四兩撥千斤,借助從現實世界向動畫世界輕逸的跳躍,讓觀眾在小狗和機器人的關係中、在動畫裡人們和城市的關係中看到鏡像中的現實。這是我很欣賞這部電影的地方:它做到了卡爾維諾所期望的以輕逸的力量挑動沈重、以輕逸的目光重審沈重。電影結尾處September再度響起,機器人和小狗隔街起舞,好像什麼都沒說,卻道盡萬語千言,我的眼淚也在那一瞬間無法抑制地流下。我始終太喜歡這樣留一步、不說完的含蓄與輕盈。

不過這部在豆瓣評分高達9.0/10.0評分的影片也不是沒有爭議之處,最大的討論來自於小狗和機器人究竟是「友情」、「愛情」,還是「主人寵物」的關係。從導演的採訪以及原作漫畫來看,其電影的原旨似是想表現現代都市下的孤獨與友誼,考慮到友誼與愛情的曖昧邊界似乎將其理解為愛情也無可厚非。然而,也有人認為其實小狗和機器人的地位並不平等,二者本質上是購買與被購買的關係,而這種關係之不穩定也可以從結尾處小狗重新購買了一個新機器人的情節看出;再進一步,機器人的情感是否自主,機器人是否擁有「喜歡」的自由,則是另一個話題了。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更像是主人與寵物的關係,不論主人和寵物的關係何等親近,二者之間都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隔閡。在觀看的過程中,這種極為現實主義的考量也曾偶爾擾亂我的腦海,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輕盈感,似乎是剛剛要迎風起飛卻突然重新被現實的重力拉回大地。

後來去閱讀原著漫畫,發現這其實是導演將漫畫改編成電影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電影中,導演對漫畫進行了不少重寫,其中有兩個最重要亦是塑造了這部電影核心氣質、然而也造成了上述「割裂感」的改編。

第一,電影大量描寫了小狗在購買機器人之前的孤獨感,而漫畫直接開始於機器人郵寄到小狗家的情境,沒有交代原因。

漫畫直接以購買機器人開頭

第二,電影為整個故事加入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紐約的城市語境,而在漫畫中小狗和機器人本是身處一個完全沒有背景故事的空白世界。

很明顯能看出漫畫中的城市是去語境化的

電影中的城市則以紐約為背景

這兩處改編本來是一著妙棋,一方面精確地擊中在原子化的社會中現代人心靈對陪伴的無比渴求,引起極為廣泛的情緒共鳴,另一方面成功地用圖像、音樂打造了一個懷舊的城市情書敘事,喚起人們對過去那個尚未被無處不及的網絡信息所扁平化、所剝奪探索樂趣的舊時代城市空間的懷念。這是《機器人之夢》之所以成功的最大原因。

然而,不論是孤獨還是懷舊,都具有強烈的現實與當代的烙印,其本質上是與原著漫畫那個完全架空、近似童話世界的語境有所違背的。電影中加入了過多的現實元素,因此觀眾對電影情節的解讀也必然更加現實化,所以在漫畫中幾乎不被注意的「購買關係」,在電影中才會顯得如此刺眼而格格不入。試想在《納尼亞傳奇》的電影裡,你會考慮人和獅子的關係是否平等嗎?不會,因為不論小說還是漫畫都是以同一的世界觀敘事,故觀眾並不感到異樣。然而《機器人之夢》中,導演賦予故事一個全新的世界觀,然而故事仍然是原來的故事,因此產生了割裂,因此讓觀眾在輕盈的飛翔中突兀地感受到了沈重的引力。

不過歸根到底,這也是這類繪本改編電影的雙刃劍,所以我反倒更加驚艷於導演能將這樣一個並不完美、甚至有些過分簡單的繪本故事改編成如此豐滿的電影的功力。不媚俗不迎合,不花哨不做作,沒有一句對白,卻有能輕盈地震撼心靈的力量。


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2023)

又名:再见机器人(台) / Mon ami robot

上映日期:2023-05-20(戛纳电影节)/2023-12-06(西班牙)片长:102分钟

主演:Ivan Labanda Tito Trifol Rafa  

导演:巴勃罗·贝格尔 

机器人之梦的影评